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饶锷     
饶锷(1889~1931),名宝璇,后改名锷,字纯钩,自号钝庵,又号尊园居士。潮州城内人。他于1920年、1923年两度受聘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前身)国文教员。韩山师范学院民国档案卷367页14“教员一览表,民国□□年五月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报告”:姓名:饶锷。籍贯:潮安。履历:上海民国法律学校毕业。职务:国文教员……  相似文献   

2.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4):F0002-F0002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是秉承清光绪(1903)廿九年的“惠潮嘉师范学堂”图画科发展而来的。它经历了民国时期师范学校的图画班,解放后师范学校的图音班,专科学校时期和韩山师范学院早期艺术系的发展阶段。办学水平、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广东省粤东地区培养高素质教师及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创建于1923年。该校前身为美华中学,由旅美华侨捐款兴办,后经历“粤秀师范学校”、“广州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的变迁,1968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2001年起,该校被荔湾区确定为示范性初级中学。该校是“广州市一级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荔湾区禁毒示范学校”、“广东省田径传统学校”、“广州市足球传统学校”。该校秉承“爱国、诚实、勤奋、创新”的校训,形成“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4学年,该校初中会考成绩稳步上升:有212人考上省一级高中,占考生人数42…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06,(3):F0002-F0002
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创建于1923年,该校前身为美华中学,由旅美华侨损款兴办,后经历“粤秀师范学校”,“广州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的变迁。1968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五十九中学。2001年起,该校被荔湾区确定为示范性初级中学,该校是“广州市一级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荔湾区禁毒示范学校”、“广泛田径传统学校”、“广州市足球传统学校”。  相似文献   

5.
《师道》2002,(7)
潮州师范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并面向社会培养初级实用人材的中等师范学校。该校创办于1958年,1996年被列入全省36所“达标”的师范学校之一。该校现已并入韩山师范学院,由潮州市教育局主管。  相似文献   

6.
永域职业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永城师范学校,1975年改名为“商丘师范学院”,后停办,1978年恢复“永城师范学校”校名。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等师范学校改制的精神,学校更名为“商丘教育学院”,2004年为解决永城地区企业快速发展和人才短缺矛盾的需求,学校经省政府批准申办成为永城职业学院。永城市作为2003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的5个扩权市(县)之一,在能源和粮食加工领域闻名遐迩,是豫东新兴能源城、中国面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十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日。为了以实际行动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我们既应该认真地回忆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又要明确前进方向,锐意改革,开拓前进。 我校始建于一九0七年,原名为法政速成学堂。一九一五年改名为热河师范学校。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改名为承德师道学校。“九三”胜利后,又由国民党接管。我校虽然历史较长,但在反动政权统治下,却一直没有多大发展。一九四八年承德第二次解放,回到人民怀抱,才获得新生。一九五一年改名为热河省承德师范学校,分设初师,  相似文献   

8.
<正>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位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韶关市。学院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口碑良好,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学府。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始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29年),原名为"北江高等中学堂",1921年改名为广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5年又更名为广东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建国后,学校曾用过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广东韶州师范学校、韶关师范学校、韶关市师范学校、广东省韶州师范学  相似文献   

9.
陈传文,揭阳地都镇人。上世纪3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系,历任汕头海滨中学(今汕头华侨中学)教员,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今韩山师范学院)教员、教务主任,于1943年3月至1947年7月出任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精于心理学,亦擅书法。1939年5月,为避  相似文献   

10.
关翰昭于民国二年四月至三年一月(1913.4~1914.1)履任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校长;民国四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1915.11~1922.2)又受广东省长公署委任为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校长。两  相似文献   

11.
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历史上曾是“娥殍遍野”的“南蛮恶土”,“愚昧落后”的“文化沙漠”。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揭开了雷州教育史上的新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为雷州人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于是,雷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了。它扎根于雷州大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茁壮成长,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创新业雷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历史悠久的雷州师范学校。早在明朝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雷州府城(今海康县雷城),就创办了“雷阳书院”。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改名雷州中学堂,民国初年又改名为广东省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省立第十中学改为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2.
陈传文,揭阳地都镇人。上世纪3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系,历任汕头海滨中学(今汕头华侨中学)教员,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今韩山师范学院)教员、教务主任,于1943年3月至1947年7月出任校长。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精于心理学,亦擅书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技术》2012,(4):21-22
2012年3月上旬,本刊记者段荣生采访了广东省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陈敢校长,他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育教学应用的情况等。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德治校,依法办校,强化管理,教育教学成果显著。2002年6月被评为省一级学校,2003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合作研究学校,2003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认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诗歌示范学校”,“阳江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阳江市绿色学校”,“阳光中队”荣获2006年广东省“特色中队”称号。  相似文献   

14.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F0003-F0003
叶青天,广东龙川县鹤市人。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毕业。1934~1936年任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广东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记载:1934年8月10日广东省政府第六届委员会第311次议事录载:“据教育厅提议,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李芳柏,调充本厅督学,所遗校长一职,拟委叶青天充任,请公决案。(议决)照委。”  相似文献   

15.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在原广东省教育要直属重点师范学校——“广东外国语师范学校”和“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的基础上于2001年组建成立,至今已有24年的大专办学历史,2007年6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相似文献   

16.
肇庆职业学校始创于1906年,初名为"广肇罗道工艺学堂",后办为师范学校,1982年起改办职业高中,后改名为"肇庆市第二职业中学",1991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肇庆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软件"等11个专业,是广东省生本教育、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学校,其中"旅游服务与管理"是广东省示范性专业。学校共有多媒体电教室10个、语音室1  相似文献   

17.
书墨 《教育》2012,(4):58-59
山东临邑师范学校,是一座随着黎明之前的炮声建立起来的一座有着历史渊源的中等师范学校。它的原名叫“渤海区洛北专区第二联立师范学校”,是1949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任命并组建了这所学校。1950年7月5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改名为“山东省立临邑师范学校”,以后简称“山东临邑师范学校”至今。于一人,虽不是临邑师范的组建者,却应该是真正的第一任校长。从1950年6月开始做代理校长之日起,就背负起了临邑师范学校的历史使命,跟随着它一起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师范学校。1901年始创,名“经纬学堂”。1903年更名为“川南师范学堂”,解放后改名为“泸州师范”。开办不久,民主革命思想就在学校传播,革命运动一浪复一浪地发展。恽代英同志在川南师范的革命活动和教育实践,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原川南师范)位于泸州市城南永丰桥畔,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这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一九○一年的川南经纬学堂,是在当时维新运动推动下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学”,是全川把书院改为学堂的第一所学校。一九○二年,经纬学堂改名川南师范学堂,为当时下川南道所辖泸州、资州、叙州府、永宁州四属二十五县所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唯一的师范学校。学堂既得风气之先,向在新思想的青年亦多来就学。校内曾组织“输送学社”,灌输民主革命思想,部分学生后来加入“同盟会”,如黄复生、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座落在苏州西南的新桥巷内,西与大运河靠近,南临盘门三景。校园内树木掩映,楼宇层迭,环境幽静宜人。新苏师范校址在明清时期为吴县积谷仓,一九○八年这里是江苏省商办铁路学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铁路学堂停办。一九一二年在这里正式开办师范学校。学校创建时,始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九二七年,江苏省实行中(学)师(范)合校制,学校改称为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一九三二年,又改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一九四九年九月,原江苏省立苏州师范并入学校,定名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自一九一二年建校至今,七十三年中,毕业学生达一万多人。建校初期学校奠基人杨达权,教务主任杨荫榆。学校的教育宗旨为“德、智、体三育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