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河南南阳麒麟岗汉墓的南北大门门楣下出土了一组画像石,其图像形态为人首龙(蛇)身,此文将以其作为主要的图像研究对象,对于其整个图像的形态作以图像学层面的考证,通过对于同类型形态的图像的对比与文献的的引据,确认其形象所属的文化身份属性,即阴阳主神。在此基础之上,去从其地域性与时代性文化语境结构之中,推引出形象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建成石刻墓坊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其石刻艺术的创造性、地域性特点。张建成石刻墓坊乃清末民初川东北民墓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至迟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四川地区西王母形象的正面、龙虎胁侍等典型偶像就已经出现,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偶像式图像系统。在四川本地从商代晚期以来的偶像传统是它的图像志渊源。四川地区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就存在一套流传有序的、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系统: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是《山海经》,它在战国时期成书于巴蜀地区;西汉时期出生、生活在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分别所作的《大人赋》和《甘泉赋》,也对西王母形象进行了具体描述。这些有关西王母的形象的描述,把《山海经》中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描绘成人形,为四川西汉西王母的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四川西王母图像从外地传入的观点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胡志恒 《寻根》2016,(4):42-47
正蝉,古代又称为蜩,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昆虫,除了每年夏秋时的长吟外,一般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然而,魏晋以降,出现了大量咏蝉的赋、诗、词,在文人的笔下,蝉的形象被人格化,具有清心寡欲、高洁淡泊的特色,而成为文人自况的象征,并且被历代文士反复吟诵,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意象。应该说,这种意象决不会凭空产生,恐怕只有去探寻上古时期先民对蝉的关注与观念了。然而先民的有关蝉的理念、幻想及信仰,乃是逝去的心意,看不见摸不  相似文献   

5.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6.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7.
2004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在天坛祈年殿亮相。之后,奥运会吉祥物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截止2004年12月1日,吉祥物的征集阶段结束,之后将进入评选、修改、审定及法律注册保护等程序。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透露,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方案的征集,得到热烈响应。在征集正式开始前,社会各界来信、来电,推荐其心目中的代表性形象。可谓五花八门:孙悟空、华南虎、藏羚羊、大熊猫、中国龙、哪吒、麒麟、兔儿爷,甚至五百罗汉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面具与神像     
<正>人类凭借睿智将想象中神的意象刻画成具体的形象或面具,它或许是"泛灵信仰"中的草、木、虫、鱼,或许是部族的图腾偶像,或许是附身于面具的精灵,抑或是凭空想象的祖先形象。以此来实现人与神、俗与圣、有形者与无形者的"接触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大全》中的关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劳伦佐皇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明刊戏曲、散曲选集《风月锦囊》。它所收的《三国志大全》是现存最早的把先行元明戏曲中关羽故事串联在一起的戏曲作品。本文首次专门分析《大全》中每一个关羽上场的选段 ,来探讨《大全》中关羽形象的特点。文章指出 :《大全》中的关羽形象反映着宋元以来民众不断孕育并发展的英雄形象。通过《大全》 ,我们可知民众心目中的、比较完整的关羽舞台形象 ,以及不见于《三国演义》的、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的民间关羽形象。这就是《大全》中关羽形象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宋全忠 《寻根》2007,(4):4-11
台湾妈祖庙最多 台湾是一个信仰多种宗教的地区,正式登记有组织的宗教活动有道教、佛教、回教、基督教、大同教、轩辕教等11种。由于宗教多,所以寺庙也多。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全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2万座寺庙,平均每1.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在这些寺庙中,妈祖庙又最多,  相似文献   

12.
王惠云 《世界文化》2013,(6):F0002-F0002,1
1941年,摩尔达维亚一个犹太小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纳粹德国的铁蹄践踏了他们的家园,全副武装的士兵对付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坦克对付马车。别尔斯基兄弟图维那、祖斯和阿斯贝觉得,世界已经面目全非。纳粹开始有组织地屠杀街上、路上、城里以及森林里的犹太人,短暂的停歇只为等候那些受害者为自己挖掘坟墓,此时的别尔斯基兄弟面临着一个选择:被杀还是反抗。  相似文献   

13.
14.
张建智 《寻根》2001,(5):14-18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历代凡属县一级行政单位的监狱内均设立一座神庙,这种神庙便称狱神庙。但它只是被偶然地、片言只语地记载在一些献资料中,从《尚书》、《史记》、《汉书》,到关汉卿的剧作、《红楼梦》脂批,乃至不入流的吴语小说等。笔试从能寻觅到的点滴史料对狱神庙的历史记录,狱神庙的作用等进行探寻。按照我国的传统制度,自秦代设郡县政体以来,县级以上的施政单位才设有监狱司法体制,而县以下的乡级政府,只能设置拘押室(这种政体至今仍  相似文献   

15.
16.
He is an ordinary Chinese artist but his creations stunned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Thatcher and Danish Queen Margaret Ⅱ, He was invited to many countries like USA, Japan, South Korea, Italy , Spain and Canada, His artistic career was covered by such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media as CCTV, Washington Post and BBC. AS a young artist, he was granted the title of "Chinese Folk Affist" by UNESCO. He was hailed as "Chinese Plcasso " by Western art critics. His name is Gao Dongsheng.  相似文献   

17.
徐国平 《寻根》2007,(1):76-83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蔽静谧、美丽富饶的古村落。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村落布局精巧,至今仍完好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建筑。无论是礼制建筑、民居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都充分体现出诸葛氏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诸葛村村落布局没有中轴线,也不注重均衡对称,而是围绕钟池这个中心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八卦形,单体建筑缘势而建,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井塘点缀,极富诗意。从该村《诸葛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  相似文献   

18.
黄兴涛 《寻根》2005,(1):114-118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龠禾;后者为祁韵士、祁寯藻、祁世长。与翁家相比,祁氏虽无“状元门第”之荣,却亦有“帝师”之誉,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或以史地之学名动天下,开一代学术新风;或以诗文书法领袖群伦,  相似文献   

19.
Visits to museums have been studied as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form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though limited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access of museum collections online. We perform a unique historic analysis of the visibility of collections in a museum of ethnographic collections and compare 100 years of onsite visits to 5 years online visits. We find two main results: first, access to collection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online. From a selection of objects available both onsite and online, access grew from an average of 156,000 onsite visits per year to over 1.5 million views online per year. Onsite, the museum received 15.5 million visits in a span of a century while online, collections were viewed 7.9 million times in only the last 5 years. Second, we find a difference in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type of object, favouring 3D onsite and 2D online (photographs of objects, particularly when showing them being used). Results support understanding of online heritage consumption and emerging dynamics, particularly outside of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Wikipedi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