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赋》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世界各国的国歌,率皆由其中央政府制定颁行;歌词大多激昂慷慨,气势雄壮:一经奏唱,足可发扬民气,振奋人心,激励人们的爱国献身精神,甘愿为真理、为祖国、为民族而忘我地投入战斗。现将我国国歌沿革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征戍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华夏族内部及其与“四夷”之间的军事冲突及社会各阶层民众在烽火遍野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展现出一幅幅情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先秦历史社会画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雄壮激昂的英雄战歌场面宏大,气势雄壮,感情激昂,有一种阳刚之美;悲慨苍凉的征夫心曲格调低徊哀伤,沉郁悲壮。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创作手法,赋、比、兴的广泛运用,情景交融的鲜明特色,豪壮刚健的感情和语言特征,铸就了《诗经》征戍诗之雄壮豪放和悲概苍凉之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陈琳、阮瑀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们以散文见长,其"章表书记"享誉当时;诗歌创作也有较高成就,体现出了建安诗歌的特点;他们擅长小赋,为小赋进一步繁荣也作出了贡献.虽然两人文学成就相当,作品也都呈现出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但由于个体气质及人生态度的差异,两人的风格特色还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徐干之死,最早见于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可知徐干与陈琳、应场、刘桢都死于“昔年疾疫。”至于“昔年”究指何年,曹丕在文中未有明确交代。《文选》卷四十二载曹丕此书,题下李善注所引《典略》曾就这一问题作过说明,《典略》云:“初,徐干、刘桢、应王勿、阮瑀、陈琳、王粲等与吴质并见友于  相似文献   

7.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8.
建安作家陈琳的赋被收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汉赋》,为研究陈琳及其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在研读过程中,我陆续发现其中有较多的误、漏之处,参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作勘误整理,以向方家讨教。  相似文献   

9.
陈琳写辞赋用传统的大赋手法,遭到曹植的批评,于是他作<答东阿王笺>予以抵制,形成一份文学批评史上有趣的材料.孔融的<论盛孝章书>是恳求曹操去救他的结拜兄弟盛宪,而竟能写得似乎完全出以公心,而且意态潇洒,表现了很高的技巧.<檄吴将校部曲文>的真伪曾有争议,它应当还是陈琳的作品,其中涉及当时的一些历史细节,后人无从着手;但此文在流传过程中被加上一个业已去世的尚书令荀彧的"彧"字,引起了纷乱和麻烦.  相似文献   

10.
张衡有不少摹拟班固赋的赋作,也有不少创新的赋.班固赋更多地体现了儒家色彩,张衡赋则关注如何协调儒道思想的内容.班固与张衡赋中体现的不同趣向,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他们接受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琳、阮王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们以散文见长,其“章表书记”享誉当时;诗歌创作也有较高成就,体现出了建安诗歌的特点;他们擅长小赋,为小赋进一步繁荣也作出了贡献。虽然两人文学成就相当,作品也都呈现出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但由于个体气质及人生态度的差异,两人的风格特色还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陈宅书籍铺是南宋临安最重要的书坊之一,其刊刻的古籍世称书棚本,对于传播南宋江湖派诗人的作品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在我国出版史和文化史上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陈宅书籍铺的兴衰,也是南宋出版业的历史缩影。但是,围绕着陈宅书籍铺的历史,主要是陈起之陈宅书籍铺和同时人陈思之陈宅书籍铺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学界长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通过考查文献和史籍可知,两家陈宅书籍铺实际同为一家,陈思即陈起之子续芸。陈起父子两代均对南宋时期的出版业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女性意识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陈染、林白在反映两性冲突上比以往女性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在父权制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身体与外界的冲突十分强烈。陈染、林白作品主要书写了父权统治下女性的遭遇、女人的死亡及她们的反抗。通过对其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促使人们反思当今紧张冲突的两性关系,呼唤人们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阮籍人格心理的超我意识具有自由超脱和批判世俗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 ,产生“超我—自我”的心理冲突和道德焦虑 ,并在《咏怀》诗中通过自卑与自责的方式凸现出来。其超我意识是在家族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认同下产生发展的 ;同时他内向软弱的性格和与政治的疏离关系 ,又使超我无法突破自我的压抑。阮籍超我意识的理想人格从勃兴到分裂 ,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他的个体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6.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剧坛和诗坛上都颇有影响,集封建政客、戏剧家和诗人于一身.为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主张,有必要对阮大铖的家世、生平及主要文学活动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7.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对建安四子,即陈琳、阮、刘桢、徐干归附曹操的时间,还存在着分歧。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建安四子的文学创作予以综合考证,得出结果如下:陈琳归曹是在建安十年,阮归曹是在建安二年,刘桢归曹是在初平三年,徐干归曹是在建安十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严父慈母形象在9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的文本中得到颠覆,陈染作品中的父亲大多是专断、粗暴的化身。在父爱缺席的成长环境下,陈染滋生了由厌父到弑父的情绪,而无论从文本本身还是陈染个人的态度来看,这些情绪恰恰来源于对父亲及父亲般男人的迷恋,作为一位具有女性自觉意识的先锋作家,陈染的女性意识不可避免的滑向了不彻底性,软弱性,同时她颠覆父权社会的初衷也被大打折扣,从中暴露了女性的生存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