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信息的有效获取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自然也不例外。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其在管理中也需要有足够多的信息支持才能避免信贷风险,提高业务办理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起各种问题,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大商业银行的信息获取能力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先进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和塑造各个行业,其对金融业的改变尤甚.金融科技成为商业银行优化信贷审核业务的一条路径,各商业银行也逐渐重视将金融科技运用于信贷业务.对国内金融科技与其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商业银行现行信贷业务和金融科技结合案例,探索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业务有增强惠普性、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促进产业链金融发展等4个主要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为了有效运用资金,提高盈利水平,将贷款逐步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使消费信贷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并得到迅速发展,正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商业银行专业工作实际,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定义进行了说明,对于当前消费信贷风险在个人信用、经济结构性风险、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借款客户道德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风险如何进行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艾涛 《科技广场》2006,(9):52-53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信贷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所产生的信用风险。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偏高,其中最主要的不良资产就是不良贷款,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这一历史包袱直到目前为止仍未清理完毕。而且由于风险防范机制仍不完善,在新的业务拓展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形成了边清理边产生的恶性循环。本文从中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现状出发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及如何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5.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今后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认识、管理机制、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商业银行与农业生产者的涉农小额贷款博弈过程中,农业生产者存在擅自更改资金用途的可能,从而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发放涉农小额贷款不够积极,使得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与农业生产者博弈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文中结合博弈主体有限理性的实际情况,以商业银行和农业生产者的视角构建利益博弈模型,创新地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涉农小额贷款存续期内稳定性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农业生产者改变资金投向的动因,解构商业银行实现预期收益基础上控制涉农小额贷款风险的途径,为商业银行规避涉农小额贷款风险、提高涉农贷款监管能力提供决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筛选盈利能力高、信用风险低的项目进行贷款,对项目按照风险分类进行监管,提高农业生产者违约成本门槛4项因素对于防范涉农小额贷款风险至关重要,其对于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票据业务的特点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要想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必须拓宽投资领域,通过对票据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对比及资金占用成本分析,论证了票据业务是促使信贷资金高效利用,培育利润增长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面临着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合作风险、担保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给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并提出了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加强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查、完善担保审核及处置体系、动态评估市场风险等的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仕长鹰  杨锐 《现代情报》2009,29(11):200-202
本文试图在信息不对称的大前提下,用委托人一代理人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机理和原因进行阐述,以期获得适合我国中小银行信用监控现状的、可操作的监控方法。本论文第一部分采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机理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营销活动是商业银行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银行必须对其营销活动进行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从金融营销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链理论和客户经理制度五个方面对营销理论进行分析。希望能在商业银行营销中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现了预算收支信息共享、突破了纳税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国库资金风险、减少了商业银行运营成本,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横向联网系统运行中还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于联网业务发展,参与单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苗淑娟  李北伟  刘鑫 《情报科学》2006,24(9):1306-1310
创业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本文在对创业融资中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机理,提出基于时间动态性的资金供需双方间的创业融资信息传递机制的研究框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参与主体、传递对象、传递手段和传递规程等四方面,提出相应的支撑创业企业融资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具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建明  计雷  池宏 《预测》2003,22(4):41-45
经营业务调整是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结构,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特点以及内在的规律入手,提出了资产负债资金价值分析、经营潜力调整、金融资源分析、业务调整敏感性分析和经营业务调整方案优化等一系列业务调整的模型。综合应用这些模型,为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调整时,提供了一套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出现了“惜贷”现象,引发了存款客户盲目选择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而且使不良贷款增加。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强法制建设,有助于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修订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出发,分别从表外业务风险计量方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以及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讨论分析了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的研究现状,借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户小额信贷从不同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研究定义,但是普遍接受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是主营农村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农户的信誉状况为根据,在核定的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观其字面便可发现农户小额信贷的一大特点便是无需抵押、担保便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侧面揭示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之大。农户小额信贷的主体对象为农户,由于影响农户经营发展的因素较多所以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点也并不是单一的,因此本文所定义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是指农村经融机构在向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无法避免的因素的影响,使该给农户提供小额信贷资金业务的实际收益、效果与预期发生背离,从而使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倡导的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信贷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无数莘莘学子在教育信贷业务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教育信贷在为国家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在为国家分忧。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信贷存在还款难、期限短、校银信息不对称和贷款项目单一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贷款人解决了贷款难和银行到期收款难的问题.更有利于贷款业务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凭借资金优势能够满足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决策模型,寻找双方博弈的均衡点。模型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融合,融合)是双方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即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建立品牌型孵化器能够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并同时提高合作双方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购房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强,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作为成长性和厚利性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业务。在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其自身积累的风险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各家商业银行也使出浑身解数化解风险。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防范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咨询等服务,风险投资机构凭借资金优势能够满足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需求。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决策模型,寻找双方博弈的均衡点。模型结果表明: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融合,融合)是双方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即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建立品牌型孵化器能够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并同时提高合作双方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