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它是形容乱得不成样子,毫无条理和秩序。这个成语和两件历史事实有关,可能知者不多。   一件是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氵鼻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等六王于公元前 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来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此即成语中的“七乱”。   另一件是西晋时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2.
“乱七”是指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扩大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诸侯王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赵、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发起叛乱。“八糟”指的是晋时代的“八王之乱”。公元2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那种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往往用“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来形容。说起“乱七八糟”这句俗语,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那些刘氏同宗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来由。“八…  相似文献   

4.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5.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6.
晁错(公元前二○○——前一五四年),西汉初期杰出的法家政治家。他刻苦研读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是汉景帝的主要谋臣。晁错在提倡和推行打击奴隶主复辟势力、抵抗匈奴入侵、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政治路线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重农贵粟”就是其中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对发展汉王朝的国家经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起了重大  相似文献   

7.
李冲 《语文知识》2005,(8):23-23
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在汉景帝时担任御史大夫,其中的“大夫”怎么念?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许多演员都把这个“大夫”念成dàifu。笔者以为.这是把作为古代官职之称的“大夫”与作为医生之称的“大夫”混为-“读”了。  相似文献   

8.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丐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晁错是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在中国公文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晁错的公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和汉赋的影响,但其作品绝不等于"文学作品"。把晁错的公文当作"政论文"或"散文",那是文体的"误读",是对中国公文发展史缺乏认识的表现。晁错的公文写作实践表明:公文写作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对正确公文格式的把握,它需要具有政治家的睿智和谋略。或者说,公文的写作不光是文字技巧的问题,它需要熟悉公务管理、熟谙安邦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0.
西汉文帝时,晁错提议“募天下入粟郡县,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晁错的这一建议为文帝所采纳,并且被西汉后来的统治者所沿用。有人根据富人入粟可以得爵,还可以免罪、免役这一点,认为晁错的入粟拜爵使商人能以货币权力的大小来确定自己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它实际上是以农商并尊的政策取代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同战国、秦代和汉初相比,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确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入粟拜爵的结果。入粟拜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恰恰相反,它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续继和发展。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两个囚徒从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很难说这两个人谁更有机会走出囹圄,但至少看到星星的人拥有更多的希望,他是乐观的忏悔者。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也颇具深意:晁错以平七王之乱谏王,王不纳,错尝自领军抵敌,麾下一校,为错之心腹,精于武  相似文献   

12.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著名的法家。年青时候就学习和研究“申商刑名”之学,后来辅助文帝和景帝推行法家政治路线,坚持法治,反对礼治,并提出了一条为之服务的军事路线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他的《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贤良对策》等,都是主张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分裂割据势力,抗击匈奴奴隶制军事集团的侵扰,巩固和发展新兴封建政权的“西汉鸿文”。在批林批孔不断普及、深入、持久的今天,我们重读晁错的这些“鸿文”,特别是读一读他的《守边备塞疏》,总结当时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服务,很有好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4.
宋军 《中学生百科》2011,(33):25-26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汉景帝这事做得不地道,晁错可是他的老师,尊为"智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晁错可以说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为安顿好迁徙到边疆的百姓,晁错亲自考察地脉是否阴阳和顺,是否适合百姓生活和居住,先建好集镇,修筑城池,为百姓建好安置房,让百姓能有屋可住,有器可用。为  相似文献   

15.
乱,词典上解释:“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称乱;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也指“把事情办坏”。“乱七八糟”:现代成语词典上解释为“乱糟糟的”。“乱七八糟”,这是一句流行很普遍,用途很广的口头俗语。可似曾知道,这句俗语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乱七”,指的是汉朝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典故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了许多刘氏同宗的诸候王。他们这些人,时间一长,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自封官吏,自征田税,成了一个个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即位后,为巩固皇朝的统治地位,听从大臣晁错的意见,采取一系列…  相似文献   

16.
关于晁错的死因,历代评述不少,司马迁认为晁错是急于报私仇而反被其祸,有人认为汉景帝误听馋言而腰斩晁错。这些评述各有其道理,但是晁错之死不是单一因素所致。晁错被杀,有其思想、性格因素,同时他也是汉景帝为平叛乱的牺牲品,更是中央和诸侯之间矛盾的牺牲品。晁错之死,是个人性格与时代综合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以宋文为例,探讨了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宋人认为晁错确为忠臣,并认为袁盎献计杀晁错是晁错之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宋人认为晁错削藩之策有失误之处,加之晁错有性格缺陷,谋身之计不足,终惹杀身之祸。宋代史学繁荣的背景之下,党争中出现了君子小人之辨、正邪之辨的风气,使得文人对忠臣与奸臣的论说兴趣大增。且晁错改革家的身份在宋代改革风云中能够产生共鸣,加之晁错自身浓厚的悲剧意义,诸多因素共同使得晁错成为宋人笔下常常论说的对象。另外,笔者对晁错之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相似文献   

19.
晁错“实边”思想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晁错,他作为汉文帝的著名智囊,因推行“削藩”策而名噪于世。其实,他在人口地理方面的思想也有值得称述之处。在汉朝疆域不断拓展,北方受到匈奴侵扰的情况之下,他适时地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塞,既可以对边地之民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击敌。”①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成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②节省国家的财政支出,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产这就是著名的“移民实边”说,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后…  相似文献   

20.
晁错生活在西汉文、景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力主“削藩”,但是,他没有死于“削藩”对象的诸侯之手,反而被他一心一意维护的汉景帝所斩杀,死的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原委,令人扼腕。他一生机敏睿智、勇于革新,冷峻耿直又一心为国,但也恰恰是这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