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公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具有革命性、现实性与科学性的思想内涵,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具有鲜明的思想特征,其变现为阶级性、历史性和开放性,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邓小平理论表明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阐释经济公正价值的新论断和新目标,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机制决定了经济公正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经济公正思想指导社会经济公正实践,所以,把握和阐释邓小平理论对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引导作用,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公正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中,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客观公正"和"恰如其分"等一些新的原则,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根基。具有世界历史眼光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立足中华大地,又胸怀天下,不仅自觉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中的社会公正思想,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社会公正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公正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核心要义,才能理解其贯彻落实对解决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以实现共同富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号召人民、团结人民的核心理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是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阶级分析的框架中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思想,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体系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公正指标正成...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人的个体本质,需要是一切社会关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的根源,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所孕育的社会公正思想,为探寻当今我国社会公正缺失的原因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我国社会公正缺失,不利于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要实现社会公正,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寻找启示,从满足人的需要的角度探索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路径——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满足公民个体的正当需要,协调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他基于改变中国现状的价值诉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状是其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其文化基础,近现代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是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正观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公正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重要理论指导。较低的生产力水平、非健全的社会制度与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中国化面对的突出问题。坚持公正理论与时俱进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前提,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要原则,坚持依法治国与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路径,构建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中国化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正思想作为合理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从最早的正义思想和神话之中的公正萌芽,到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德性、伦理、政治的公正解说、基督教绝对和相对公正命题、资产阶级基于法治认同的公正追求、空想社会主义的公正假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批判、近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公正两难选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争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公平正义的探索,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公正思想史就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缩影。客观地说,公正思想的发展史并非一以贯之,而是一个起伏低迭宕的过程。科学地把握公正思想的发展进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公正内涵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公正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学术界对王稼祥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涉及到他的外交思想、军事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些新观点,新成果,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稼祥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正义在人类政治及法的发展史上既有深远历史,又有深层复杂含义。西方正义观的发展传承过程反映了思想家们不懈的理性思考,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但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陷入了机械主义和“一劳永逸”的泥潭。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历史的、辩证的科学观点,是指导我们立法及制度构建的科学武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正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规避和忽视。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争议一直在持续,自“塔克一伍德命题”的产生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妨碍讨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正义及其观念在调节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道德评判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文章以马克思理论的人学意蕴为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论述中,包含了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主张:随着功利额的增长,富人必然会将财富转化为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不反对人们占有财富,而是反对人们利用占有的财富去剥夺别人占有财富的权利。本篇文章主要探究什么样的劳动所得是合理的,即通过回答劳动所得分配的正义性,推出权利占有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角度揭示全球化的根源和发展规律,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中关于全球化的思想,并结合实践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路线,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优先发展生产力,用自身有意识的活动克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更大范围的互利互惠性和公正性,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重新审视和界定马克思东方社会思想的内涵实有必要。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剖析是其东方社会思想的经典之作,在剖析俄国农村公社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方法论意义,值得深度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围绕着如何改造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激烈交锋。传统封建阶级意识形态在时代的冲击下苟延残喘,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泮林革音在动乱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经历了发展与流变,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渐成风潮却受其空想的局限终究不过南柯一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其真理性、广泛的代表性、正义性在广泛传播之中日益被大众接受,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建构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raws from ongoing research into the practices and processes of activist researchers. It discusses social relation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located outside of academia with/in social movement milieus. Focusing on the politics of research in people’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it builds on interviews with activist researchers. It argues for a Marxist theory of praxis which insists upon the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contending that research and organizing in this context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and that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se movements is dialectically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experienced in struggle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相似文献   

19.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股新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其关于剥削是否正义的争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也造成了极大混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伍德一派主张马克思反对正义,肯定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性.而胡萨米一派则认为马克思赞成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二者争论的实质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评价社会历史的两个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针对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基础上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如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法国调节学派,以及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曼德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源配置思想。本文在归纳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评述,以期深化"马克思资源配置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