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断想     
阅读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是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文本”的阅读,根据“文本”所显示的言语意义而对作者蕴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但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及欣赏趣味和水平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有差异的。正因如此,所以,西方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菜特的说法,我们国家也有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林黛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  相似文献   

5.
俞晓艳 《语文天地》2013,(20):66-67
阅读是主体对文本的主体性解构过程,虽然初中学生因知识基础和阅读经验等不能全面解读文本,但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  相似文献   

6.
解构式阅读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的阅读方式,它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要求读者读出文本的多级意义而不是终极意义。解构阅读的主要特征是延异性、互文性、多元性和思创性。文章通过课堂上的个案研究来说明解构式阅读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欣赏常常是有差异性的,欣赏者的理解也许正与作者的写作本意相同,也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讲,这就叫“形象大于思想”。接受美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填充作品的空白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其主旨却都是相同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阅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一、创新阅读理念从阅读本身来看,传统的文本解读力求忠于原作思想,有效的阅读是再现文本当时价值。但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延续,阅读文本"当时"与"现在"的时空间隔,使文本价值愈发丰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提倡有效阅读,还应引领创新阅读,在阅读教学理念层面实现创新,给文本解读带来新时代的活力,这是从有效阅读走向创新阅读的关键。"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所理解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对于阅读本身而言,作品与作者是次要的,读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11.
“内容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内容探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探讨文本蕴涵、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阅读者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感,对于同一文本做多元解读,可获得一个个染上个性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对文本多元解读简明又形象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告诉我们读者阅读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就是课标所倡导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阅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章的理解,概括起来,大体上是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文章阅读是个人主观的事情,所谓“文无定解,诗无达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妨称之为“主观派”。一种认为,阅读首先必须搞清作者的意图,或主旨,否则就白读了。我们可称之为“客观派”。两种认识,各有各自的道理,也各有各自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作者写作当然都出于某种意图,有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能概括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性和模糊性,是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免为各类因素所影响,诸如各类教辅用书的“明确指导”,在对文本的讲解过程中束缚于某种定式,追求“解答”的统一性、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是验证经典的一种方式,但经典并非只属于遥远的过去,当代也可以创造出经典。不过,当下社会,经典的诞生有些艰难,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典的创作者,也在于经典的阅读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共同呈现了一部经典的普遍性价值。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同样拥有建构经典的权利。一本能够获得大多数人认可的当代作品已经很难出现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批判性阅读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实践需要破除传统阅读观念的影响,包括结构主义及二元论的羁绊。本文研究解构主义理论为批判性阅读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方法。论证解构主义理论从文本意义的本质属性的视角肯定读者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论述运用解构式双重阅读观来设计批判性阅读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可行性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不断理解文本,并将文本内涵影射到个体生活经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阅读过程和结果的多样性。因为阅读实际上是个人的事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也正是异彩纷呈的结果,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9.
课堂要真实     
解释学表明每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明确点和不明确点,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和思维想象去填补和充实,同一文本由于读者不同所获得的意义也将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就出现了解读的多元性和观点的不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里出现多种声音、种种“意外”,既顺理成章,又在情理之中。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的多元性与一般性并存,需要教师客观地审视并有效地引领。  相似文献   

20.
课堂要真实     
丁加华 《科学课》2009,(1):17-17
解释学表明每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明确点和不明确点,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和思维想象去填补和充实,同一文本由于读者不同所获得的意义也将有所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就出现了解读的多元性和观点的不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里出现多种声音、种种“意外”,既顺理成章,又在情理之中。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的多元性与一般性并存,需要教师客观地审视并有效地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