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3.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5.
教学文摘     
教学文摘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1.朗读和朗诵的形式不同。虽然两蓄都是有不可依,都是在理解、感受原作的基础上,刘作显进方再创作,但朗读是不慕丹作品文字的“稻’,是佞照作员的文字进喜、边想、边读。真中“蕾”弓“读”州同双重机遭,交z重叠...  相似文献   

6.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8.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对朗读的理解,一般限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但从语文教学视角看,朗读不仅要照字念音,而且更要让学生进行基于文字符号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及的,"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恰当地表  相似文献   

9.
普通话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所占分数比例较大。重视朗读,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对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语文素养十分有益。下面试就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教、文化、信息传播等都离不开朗读。人们对朗读的认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朗读是把静止的视觉形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听觉可以接受的有声语言。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对文字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感受、表达,从这点来认识,朗读又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读、写、听、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12.
一、形象的感受由于文学作品朗读是以形象感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无论朗读者还是听者都首先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感受.形象感受要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如何去挖掘呢?我们知道,朗读是通过作品中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视觉对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制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朗读的文字代替形象对人产生刺激,就引起感知觉.文字中的实词最具有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如我们朗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语言艺术创作活动。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他们的美感和爱憎感情。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字作品,其体裁各不相同。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下面谈谈童话这种文体的朗读。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虚构故事、塑造形象们时借助虚幻的故事、假想的童话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韵味、"意在言外"的意蕴。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体验语言的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借助语音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文章的美,还能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效率。对此,笔者就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环节设置进行阐述,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吴开宇 《现代语文》2008,(11):39-40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这就要求朗读者具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使学生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言智能、陶冶情操和培养高尚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学生获得和形成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助于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读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应从“七个加强”入手。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  相似文献   

20.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