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选刊》曾称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一个散文新家。在林林总总评价谢宗玉散文的文字中,史铁生说: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张炜说:他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迟子建说:谢宗玉散文有“忧郁的晴朗”。如果你知道刘亮程,那你肯定也听说过谢宗玉——散文界所谓“北刘南谢”,即指这一北一南两个来自田野的农家子弟。今天让我们走进“谢宗玉的村庄”。(编者)  相似文献   

2.
黄牛二三事     
正秦羽墨02推荐谢宗玉的散文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我手写我心"。他的文章好像是从内心直接流出来的,有一种高度的自由,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自己的体温,打下了强烈的个人生命烙印,毫不矫揉造作,这一点对散文写作来说尤为珍贵。而他文章的气质,正如外界评论的那样,带着"晴朗的忧郁",也美好,也忧伤。他写那些成长往事,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同情感,他写牛,不仅把对牛的特殊感情写了出来,而且让围绕在牛身边的那些亲人,  相似文献   

3.
晓林 《初中生》2013,(2):28
[策划人语]"……它的颜色是一种伤心的绿,在瑶村只此一种。它的茎太小太嫩太柔弱,它的叶如瓣瓣破裂的心。还有它一根根游丝般的触须,就像一声声叹息……"这是作家谢宗玉在散文《豌豆》中的描写,很忧伤,也很迷人。如今的中学生,却难能体会这种忧伤与迷人。因为对他们来说,植物是陌生的。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甚至没有心情,去观察一树桃花的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鉴赏散文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本性是自身的独特性、自我性、思辨性、情感性的艺术整合.是散文家"人间情怀"的袒露,是散文艺术规律的体现,是散文审美意象由局限到开放的昭示.  相似文献   

5.
辛旺 《教学随笔》2014,(8):20054-20055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在结构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呈现出"语言优美凝练""写法丰富多变""情感细腻自然"等特点,为此,散文教学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采用"评点式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通过对散文语言、写法和情感的评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散文教学充满灵动气息,从而促进学生散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自由的梦."(萨特)相比较于必修教材的散文阅读,<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就是更为自由的活动.但是,这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观看完梅兰芳的表演后所感叹的--"中国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现代散文的选读还应该是这样一种有"规则"的"自由"阅读. 选修教学中,<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指导当然要遵循必修教材散文阅读指导的共同"规则":注重培养整体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散文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等.  相似文献   

7.
何述强被誉为"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他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三个层面:独具生命个性的意象群;小说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故事生动地穿插于散文思绪之间;精雕细刻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波澜中静中有动的和谐的叙述节奏等。这些使其散文整体呈现冬日暖阳般的情调,精致、温馨而持久。他是散文天地间的"一棵独立的树"。他"内敛"、"简单"的文字,确实达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王晓霞是诗人、词作家,因为工作关系,写了许多优秀歌词。我听过她写的歌,读过她写的诗。由于我们都是满族,交往起来有特殊的感情。近日读王晓霞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一篇散文《金川梨花称世外》,又看到诗人写散文中的诗情画意。诗人作为"多民族作家金川行"的一员,终于有机会踏上金川之旅。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所以散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涵于"这一篇"中独特的情感。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呈现出"作者或背景介绍"出场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在"人""文"观照中体情悟理。  相似文献   

10.
散文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最终归结于一个"情"字。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散文情感教学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仍被专家学者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1.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集合体,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对高校古代散文教学来说,它涉及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手段,手段依附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故确立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弥足重要。本文对古代散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审视与思考,并提出了可行性的优化策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常常侧重于"术",即表面化的知识与技巧,所以常导致知识碎片化、繁杂化;阅读技巧化、平面化;解读浅层化、同质化。要超越传统的散文教学和散文阅读,就要从单纯的、低层次的"术"走向更高层次的"道"。具体策略即"一句话:散文是‘我’的""一个法:缘物—寻情—探理""一条路:走近—化为—跳出"。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颇具现代性的散文创作是其文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20世纪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及理性启蒙。张扬"言志"派的个性文学创作倾向,强调文艺创作应持守"清醒的理性精神"来呈示人生之"现实感",重申文艺创作应是"为人生"而非"为艺术"。对周作人于20世纪的散文创作中对现代中国文学的贡献作一深入的考论与透视,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以诗歌名世,其散文亦以"诗意"与"画情"独具魅力.散文的"诗性"主要是通过艺术重复的手法而形成其音乐美和情景相融的效果,并具有诗性浪漫的特征:"画情"则主要体现于徐志摩对于世物的精微观察和对色彩构图的充分运用.徐志摩散文艺术上的这两个特征一定程度是其"艺术个性主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技法导航】一篇散文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理趣"和"情趣"并呈,在散文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感,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那么如何写出叙事散文的理趣和情趣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朝散文总体发展状况的全面分析、阐释,并结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以及北方士人秉持的儒家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探讨北朝士人在创作上普遍存在的重"笔"轻"文"的功利文学观,以及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在北朝士人中间形成的牢固的关注现实思想,归纳出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的总体特征。北朝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统治者和汉士族在文化上的差距难以弥合等,是最终形成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散文教学风格多样,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神不散"这个中心,即必须围绕散文的"三个关键"进行教学。一、需要抓住散文中的"寓意物"有研究者提出,散文中的"寓意"是很重要的因素,是散文的灵魂,因而,散文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找出"象征物"或者"寓意物"。对于散文来说,很多时候题目就是象征物或者寓意物,  相似文献   

20.
<正>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大,语文教师通常认为散文教学具有"可讲性",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的"人文性",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注重于"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托物言志"的套路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生散文方面的阅读审美能力。所以笔者在本文从散文言语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言语等字里行间对散文进行审美。一、注重散文"诗性"化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诗性"化语言具有音乐美、词藻美以及意境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