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夹竹桃》是江苏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 ,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这一重点段后 ,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 :月光下的夹竹桃怎么会引起作者幻想的呢?(配乐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生 :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看到了月光下的夹竹桃投在墙上的影子 ,呈现出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的景象 ,才会引起幻想的。生 :我觉得作者闻着它的花香 ,看着它的模模糊糊的影子 ,出神了才会引起幻想的。生 :我觉…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成为文本表达秘妙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夹竹桃》一文时,笔者尝试运用比较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真正领悟了文本"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的表达秘妙。这样的比较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能,凸显了语文教学"意图本位"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3.
正《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季老以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文字,描绘了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奇妙有趣。全文饱含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技巧,还灵活运用了双重否定、反问等句式,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夹竹桃》(苏教版十二册19课]一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作品语言朴实,结构严谨,神韵厚重,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作为高段的一篇散文,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注重年段特点,关注文章体裁,让学生得言得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工作室成员尝试了多轮磨课.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校语文工作室三位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各自演绎了对《夹竹桃》的文本解读.第一位老师扣住"通过事物特点寄托作者情思的散文特点".紧抓特点深究作者借夹竹桃表怎样情思?(默默无闻、宠辱不惊、始终如一:怀念故乡;怀念儿时生活)第二位教师抓住夹竹桃充满韧性,引起"我"许多幻想两方面内容,阅读批注,交流心得,来感受内容,体会遣词造句之妙.第三位教师以"形散神不散"为目标,抓"爱"字,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流程:一、实物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3.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体  相似文献   

7.
正【板块一】概括主要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夹竹桃》一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你会选择文中的哪一句话呢?生:"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师板书:韧性、幻想)师: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全文的内容,还抒发了作者对夹竹桃由衷的喜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文本解读《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季羡林以温情的笔触,将自己钟情之物——夹竹桃的花色之妙、花期之长、花影令人遐思描写得至纯至美、亦真亦幻,字里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找出文中四幅"荷画"图。2.朗读品味语言,品味荷之韵,感受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3.学习文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四者之间的有效对话,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以《夹竹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与文本对话,奠定学生品悟的基础《夹竹桃》一课中有一句话"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这里作者怎么突然用了一个"也有"呢?找来原文,读罢茅塞顿开,原来课文在这里删去了一小节,原文是先介绍作者的家乡几乎家家都种夹竹桃,然后由面到点,转而具体描写"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抓住关键词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就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与中国古代传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科学阐释了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愉快教育;启发教学;学思结合;长善救失;合作学习。对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应用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无……不……"和"无不"句式的表达效果。3.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分享夹竹桃给他带来的妙趣。4.初步形成散文赏析的一些基本常识,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正《夹竹桃》一文是文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全文从花色着笔,着重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的幻想,让作者爱上了这一植物。文中"韧性"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能在文中走个来回,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换词释义,初识韧性换词是调动学生原有的记忆储存来认识新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到课文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妙用于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用音乐来渲染、用图像来显示、用文字来诠释……打破时空限制,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能使学生投入广阔的生活空间;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能强化训练,提高记忆能力;能诱发情感,调动注意力;能帮助解决重难点,创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须引领学生"学"语文之"妙","思"语文之"妙","习"语文之"妙","用"语文之"妙"。妙觉语文,即觉悟语文之妙,习得语文之妙。既是"妙觉语文",则应以"真善美慧"为其基石,并初探"言语共生课"、"传承共主课"、"体验共鸣课"与"思辨共创课"四种课型。  相似文献   

16.
动静相宜、相得益彰。动与静的有机统一是音乐课有效的理想境界。本文从分析创设动静结合所需的内外兼动着手;提出课堂动与静的教学时间应该为黄金分割27:18或28:17;着重探讨构建动静交替之课堂学习方式,并以课例剖析之。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在小院里摇曳,我幻想它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我见她顶着风迎着雨,伫立在悬崖上,仿佛在盼望着远航儿子的平安归来;我幻想它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见他用手抹去满脸的雨水,面对滔滔的河水,振臂喊道:"不管怎样,我也要过河去!"我幻想它是一位善良的长者,我见  相似文献   

18.
动静结合作为我国古诗词创作常用的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它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以动衬动、动静互衬四种,被我国古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创作出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及艺术审美效果,充分体现出动静结合手法绝妙的艺术表现力,因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成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必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质疑是人类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爱迪生曾说:"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质疑是学习时必不可缺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巧用质疑问难之方,妙激语文学习之泉。  相似文献   

20.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二段紧扣题目中的"秋日"和"登滕王阁"。其一写路趋明楼赏沿途之景:色彩浓淡相映,视角上下仰俯,视野远近结合;其二写临阁登楼赏山下之景:自然与人文呼应,雨晴变幻展示,画面虚实叠加……全段动静声色全方位展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