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对它的研究向来是大家热衷的焦点之一。有人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人从小说的结构去分析《三国演义》;也有人专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技巧等等。本文通过使用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话,一方面展现人物对话所蕴含的智慧,另一方面展现这一理论的强大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明清学者多以史学眼光进行考证、研究它的虚实关系。自从章学诚提出“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论断以后,围绕它的虚实关系,也经常发生争论。有的同志肯定“七实三虚”的论点,并把它当做历史小说成功的经验;有的同志否定这个论断,认为《三国演义》基本上是虚构的。如何认识《三国演义》的虚实关系,不仅涉及到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因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传统的四大文学名著。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自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表现了魏蜀吴三国在激烈的政治军事角逐中的此消彼长,刻  相似文献   

5.
一、课前预热,激情导入 ⒈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故事。 ⒉课前创设情境。和学生做猜一猜游戏,电脑出示几幅《三国演义》中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出它画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战争以弱小的孙刘联盟奇胜了强大的曹操集团而宣告结束。对此,《三国演义》用了大量篇章进行渲染,其军事、政治、文学等价值确实值得今人学习和研究。然而,这场战役在正史《三国志》中却记录得非常粗略。本文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对赤壁之战进行研究,仅对史实适当点评或简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自从问世以来,数百年间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作者通过对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的描写,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或褒或贬的不同态度来体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问世于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以宏伟的篇章描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逐鹿中原的近一个世纪的军事、政治斗争。《三国演义》刊印以来,深受广大读的喜爱,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为中国小说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一书以各种方法塑造艺术形象 ,多角度地反映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研究者历来只注意到了不同政治集团中人物的对比 ,本文则试图通过对曹魏政权中两位核心人物曹操与司马懿“多疑”性格的分析比较 ,论证同一政权中的人物对比 ,同样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这种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2.
《隋唐志传》大量抄袭、模仿《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一)大段抄袭原文,仅对相关人名、地名等稍作改动;(二)袭取《三国演义》某些情节片断,穿插于小说中:(三)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模仿。《隋唐志传》这种抄袭、模仿《三国演义》编撰成书的写作方式,虽导致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低下,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解放,即摆脱史官“实录”原则的约束,促成其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徐涛  郭俊 《文教资料》2006,(15):46-47
《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说法。许多学者认为罗贯中创作的目的是“拥刘反曹”,是在维持一种“一姓天下”的封建政治思想。本文通过《三国演义》中对徐庶与姜维的去留情节的艺术化处理,说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价值取向完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尺度的。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汉中师范学院联合发起的“中国第十一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lop年11月2日至6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日本、韩国也有4位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70余篇。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世纪之交《三国演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世纪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世纪之交,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情况,对以后的研究是大有种益的。陈年希对本世纪位国》研究的两次高潮做了研究,认为它们…  相似文献   

15.
<正>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中国古典名著阅读”单元。本单元学习的目标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一单元可谓精彩纷呈,改编并选入了来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来自《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来自《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和来自《红楼梦》的《红楼春趣》。  相似文献   

16.
一、《三国演义》中的文人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汉末,三国群雄纷争的历史小说,书中尽管写了不少错综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而大量解决问题的还是战争,因而战争成了全书的重要内容,占了主要的篇幅。所以,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径直把它看做一部战争小说。它刻画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战将,好不威风。神武如关羽;超勇如吕布、马超、赵云、太史慈;悍将如张飞、典韦、许诸;其他英武、骁勇、粗蛮之徒不可胜数,提起他们的名字,就让人立即想起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于14世纪元明之际在中华大地横空出世,闪亮登场,六百年来,世代风行,深受人民喜爱,几近妇孺皆知。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百年历史,以三国时代各个政治集团奋发图强、问鼎逐鹿的军事斗争为中心,同时全方位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实。全书结构恢弘,气势磅礴,内容丰赡。所以要概括它的主题其实并不容易,历代读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部歌颂英雄人物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诗史”,…  相似文献   

18.
智囊形象在《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体系中独具一格,纵观诸多智囊的性格命运,不难发现其多以悲剧结避,在这一悲剧群像中,本文试以祢衡,杨修,许攸待为例,一方面通过分析其悲剧命运的成因,浅谈中国文人在社会舞台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这类形象洞悉传统儒家思想在民族情格中的折射,并通过分析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及作家在创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倾向反映明初个性思想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各政治集团既相互争斗又彼此依附的一系列故事。刘备、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美髯公关云长。  相似文献   

20.
在东汉政坛上,董卓堪称是翻云覆雨,炙手可热的一代枭雄,而在《三国演义》中,他则被塑造成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见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作者崇德尚智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优越意识和儒道合一的美学理想,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的人物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