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教学中,总结了一套“形象化联想”的方法。所谓“形象化联想”——就是对课堂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用一些浅显易懂、活灵活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  相似文献   

2.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 ?   一、立足课文——想象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想象的方法,才能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因此,授之以法,把想象作文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质量的基础。   1.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在教学中,要抓住想象的原型,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3.
课堂导入就如怎样教会学生开启智慧的一把钥匙,也如同一个交通指挥棒,为学生指明方向,正确的导入,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和记忆的兴趣.使语言学习这个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而不迷失方向。我通过“联想”来进行课堂导入的一番尝试为自己和学生带来了学习语言中教与学的和谐,快乐与愉悦的感受。一、词汇“联想”导入1、如在教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 UNIT7时,我在黑板上写出 smoothie,blender,yogurt,cut up,pour,mix up,等词,让学生通过这些单词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不仅情绪高涨,而且想象丰富,妙趣横生,把这个单元内容学会怎样做水果沙拉,思木西的,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来。2、进行同、近义词的联想比较。同、近义词的联想比较是指在讲到某个词在本课中的基本含义时,如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其它词,就引申出来加以解释、辨析。同、近义词的联想比较  相似文献   

4.
杨丽梅 《吉林教育》2006,(11):47-47
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一、立足课文——想象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想象的方法,才能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为此,授之以法,把想象作文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质量的基础。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想象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求:“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发现规律结论;启发想象,培养求异思维。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归纳为一种探究的方式,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提出富有创造性的答案,以善导达到会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被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利用阅读中的想象“空白”,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文学作品的语言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就形成了阅读中的想象“空白…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敏锐的语感有利于理解文意、领悟文情,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敏锐的语感有利于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行良好思想熏陶的必要手段。一、想象联想,诱发语感启发学生想象,把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两种情况:①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内蕴,体会用词目的,语感即生。我教《守株待兔》一课,讲到“忽然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时,问学生:为什么不用“跑”,不用“走”,而用“窜”?学生通过想象使用这三个词的具体情境,经过比较分析,领会到“窜”有四处乱逃的意思,为野  相似文献   

10.
林天宋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何为联想和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联想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即由此及彼,并反映出了物问的内在联系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两的共同点是由一个形象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不同点是:联想是从有到有,想象是从无到有;联想重在“联”,想象重在“象”,是“想”的结果。刘勰在《心雕龙·神思》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联想和想象在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学作品时,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通感是散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在散创作中作家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通感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意觉等相碰撞,蹦射出美丽的通感之“花”,进而铸成一个和谐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以此来渲染并深化散的意境,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表现着散深邃幽远的通感美,展示着散创作的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依“纲”扣“本”是教学的原则。而目标教学则是由“纲”达“本”的桥梁,也是智力开发及思想教育的结构图。为此我在教学中对目标教学作了点探索。   一、激发情感,紧扣达标   一是设置悬念,导学达标。利用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达标。如教《桂林山水》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学文,观察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看看它到底是否“甲天下” ?使学生带着“桂林山水是否天下第一”这一悬念来学习,创设了适宜的氛围,学生的思想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把学生划分为达标小组,通过图文导学,把学生带到山水交融的“舟行碧波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市提出的语文教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方案,我们拟定出“内引外延、两促并进”的教改课题。所谓“内引”,就是把学生已经观察积累到的生活知识和体会,引导到阅读与写作中来,所谓“外延”,就是把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所谓“两促并进”,就是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使读写能力共同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读写训练为主线,突出一个“引”字 这里的“引”就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方…  相似文献   

14.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同时,学  相似文献   

15.
郑训奎 《学语文》2004,(6):39-39
所谓“对写法”,即作者极尽联想和想象之能事,假意撇开自己,写对面某人某物,自己站在某人某物的角度想自己,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更加含蓄深切。下面几例就是用了“对写法”:  相似文献   

16.
一、引探创新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一)基本内涵“引探创新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基本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小组研讨为主要形式,变教师的教为“引”,变学生的学为“探”,把教师的讲课过程变为创设情境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把学生被动的模仿学习过程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再发现的过程。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把“引”“探”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课堂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变为…  相似文献   

17.
一、从发散思维入手,解决“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它们使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象,能使有关材料尽快“汇集”,或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视角,从而打开写作思路。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推测联想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所学的语文课本,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是一门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在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条件,激扬情趣。情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依赖一定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情感脉搏,通过教学语言、体态、表情把自已的思想感情传导给学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提供条件,烘托气氛,创设形象,以激扬学生的情趣。要引导学生变作品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触景生情,学习理解课文。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出示挂图,放幻灯,指导学生观察桂林山水的雄姿美态,让“形美以感目”;通过放配乐录音朗读,启发学生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妙意境,让“音美以感耳”,运用生动激情的导语和指导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气势、形态、色彩等方面体味桂林山水风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并从中体会出荡舟漓江的那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趣,让“意美以感心”。  相似文献   

20.
李文俊 《现代语文》2008,(7):132-132
提起作文,学生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和积累材料少,或有材料不善于调动有关,但主要原因是缺乏联想和想象。而在作文教学中,联想和想象能力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写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提高作文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