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和精神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坚持用“三个代表”来建设党 ,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力和创造力。一、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中…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一幅科学的总体建设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就是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个“总体布局”是一个崭新的思想,它总结了我们党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一基本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也只有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坚决贯彻执行《决定》,这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比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如何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提得更高。现在必须弄清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教育应当是计划教育。本文就是按照这一观点,开展下列各方面的论述。一、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认识教育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指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反映经济基础并积极为基础服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斯大林则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提出:上层建筑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而折光地反映生产力的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中,毛泽东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只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并采用了在生产关系领域不断变革和在上层建筑领域“继续革命”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体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相应地邓小平采取了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表现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追求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截然不同。习近平经济思想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创造生产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等所决定。其中,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经济根源。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求重视人民群众在科技和创新中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及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点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内在根据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本质几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经济结构多元 ,相对于政治结构、意识结构而言 ;经济基础单一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水平 ,决定了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体现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性质和经济特征 ,成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反映了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经常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客观上必然要求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或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如何进行这种改革,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改革观。一是坚持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他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其目的在“改革开放”的口号下,复辟资本主义,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发表一周年了。这是一部哲学、经济学的伟大著作,根据我个人的学习和体会,这部著作对于改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主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相似文献   

14.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再到“三位一体”,最后发展到“四位一体”。“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把社会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为确保“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到实处,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体”中每一“位”的科学内涵和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体”与“位”,以及各“位”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基本路线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早已讲清楚的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生产力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长期以来,这个基本原理几乎被“四人帮”所埋葬。他们出于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破坏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即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而使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元体制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亦即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巨变又必然引起文化道德的革新.本文就新时期道德革新的几个问题做些粗浅分析和探讨.一、新时期道德革新之必然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内因和外因的根据和条件,道德的变化、革新也不例外.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道德问世.首先,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道德革新的内在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依次是前者与后者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所以,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并反映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关系.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及其包括的道德范畴,相反,上层建筑及其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特殊性,社会的本质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全面地界定,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倾向。一、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及浅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揭示过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现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