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姜言明 《青年记者》2007,(15):47-47
经过了近3个月酝酿,5月下旬,《大众日报》“访村札记”栏目正式亮相。至今,笔者已发稿8篇,所发稿件均被评为当日优良稿。回顾采写经过,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3.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4.
田可新 《青年记者》2017,(24):60-61
作为大众日报济南记者站的文化口跑口记者,我常年关注、采写山东省会大剧院的各类文化活动、艺术演出,也因此有了多次与国内外顶尖剧团、业内知名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展开深入采访和交流的机会.自去年起,在领导、老师的指导下,每逢重点剧目、知名艺术作品来济亮相山东省会大剧院,我都适时进行较为细致的采写,截至目前先后在大众日报“周末人物”刊发《〈琥珀〉:用爱突破都市人的精神困局》《〈一把酸枣〉:晋人捧出的精神美餐》《〈办公室的故事〉:唤醒时代记忆》《〈西安事变〉:展示国粹美,抒怀家国情》等多篇专题报道,在此,谈一下采写此类报道的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5.
近段时间,我采写发表了两篇通讯,其一为《群众冷暖挂心间》,另一篇是《百姓的事最重要》,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想法盘桓脑际,道出与诸位同仁共勉。深入生活,捕捉“鲜鱼”,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色。翻翻采访本,为写这两篇稿子,自己共花费了17天时间,采访了23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行程250多公里;在田间地头、瓜棚庭院、机关食堂,与8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记下了近3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深入细致,掌握丰厚素材,是写出好稿的第一步。为了把唐河县广大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我仔细消化采访内…  相似文献   

6.
王航 《军事记者》2003,(5):64-64
细算起来,《居委会,新来了退伍兵》一稿的见报已是两年前的事儿了。这是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见报的第一稿稿件。它的采写成功,使我悟出了新闻采写的一个真谛: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活生活。 作为一名携笔从戎的地方大学生,我的文字功底还是有的;入伍前曾在报纸杂志发表过数百篇诗歌、散文,  相似文献   

7.
《北京日报》的“购物指南”(市场短波专版)和《北京晚报》的“市场快讯”两个小栏目里登的稿件,尽是些跟人们衣,食、住、行关系较密切的事儿.篇幅虽然短小,但在介绍商品知识,指导人们消费、沟通产销渠道。促进生产发展上,却起着良好的作用,受到读者的欢迎。去年,这两个小栏目共采用了我写的稿件一百多篇.由于稿子的内容准确、采写的又比较及时,收到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我是怎样为这个小栏目写稿的呢?亲自采访,不捕风捉影。“市场快讯”的稿要求一个“快”字,但不能因快失真。有人觉得几十字的“豆腐丝”用不着采访。还有的  相似文献   

8.
娄和军 《青年记者》2012,(31):47-48
沂蒙老区——沂水县夏蔚镇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也是大众日报的基层联系点。2011年9月底,在总编室两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直奔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在两天的采访中,大家一起帮乡亲抢修山路,到报社老房东家"探亲",和山区孩子开班会并捐赠报纸。我们在同劳动中体验百姓忧乐,在田间地头找寻共鸣。《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是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走转改"作品。采写这篇报道,我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新闻有情,方能行远"。1500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  相似文献   

9.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0.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不要丧失年轻记者的“闻”劲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文超 《青年记者》2010,(11):41-42
感谢编辑部对我们年轻记者的关心和鼓励。此次我获奖的作品,是发表于大众日报首期“全运特刊”头版的稿子《开幕式彩排全天候日记》。当时进入全运会内围采访的有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台、山东电视台四家媒体的记者,采访几乎同时进行,如何采写出独家新闻,写出大报的特色,是我当时工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我练习写作的《老草匠改行》和《仲木匠巧为农家做书橱》两篇通讯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系统两个年度的一等奖稿。回顾这两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我采写《老草匠改行》是八二年底的事。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召开了三年,而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却  相似文献   

15.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16.
王俊虎 《新闻世界》2004,(11):54-55
众所周知.市报记很难采写到惊世骇俗的重大新闻。究其原因,主要有四难。一是采访面窄碰到难,二是眼力有限发现难.三是笔轻力弱写好难.四是位低无名见报难。1998年11月份,笔有幸一个月采发了两篇新华社国际围内通稿.《安徽繁吕发现200万年前人类遗迹》,《繁吕考古发现表明:长江形成可能晚于200万年前》。这两篇稿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月16日在《讲述》栏目中,重播了栏目主持人采访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女士的访谈后,这个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这个节目的重要角色之一,我和我采写的报道被主持人当作节目的主线和脉络贯穿到访谈的始终。我采访的系列报道《施恩图报,我咋张口?》,在一年前,  相似文献   

18.
大众日报记者崔永刚采写的消息《充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大众日报2006年11月14日1版),短短的799字,能从参评的84篇消息中脱颖而出,在省级新闻单位中拔得头筹,喜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决非偶然。笔者认为,这条新闻的采写有多方面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19.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20.
(一)1986年,朱殿封当了《大众日报》记者。新的工作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他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他暗下决心,记者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要人重更要自重,我要在工作中不讲究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稿谋私,勤奋工作,用手中这支笔扬善惩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记者。这年来,朱殿封不论到城市、农村、机关、工厂采访,吃住行从不挑剔,从不以接待条件好坏来决定是否去采访,而是以有无可采写的新闻为标准。下乡采访,他常骑自行车,睡农家炕,吃农家饭。没有电灯点蜡烛,没有桌子倚在床头上,坐在椅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