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学第一周,是我们学校的感恩周。根据教学需要,我调整了单元教学的顺序,先上第二单元——因为第二单元有献给老师的《一株紫丁香》,有毛遂自荐的《我选我》,有珍惜时间的《一分钟》等,与开学初的工作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堪称表现童年回忆的经典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从少年若瑟夫的视角认识亲情、人生和社会;《孤独之旅》是一个男孩在孤独的牧鸭旅途中成长的故事;《心声》细腻刻画一个敏感的小学生面对当前学校教育某些问题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雅克·拉康言说主体的建构过程表现了在现代理性的背景下对于内部碎片和主体异化景象的恐惧,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则再现了一首关于人主体性的悲歌。本文将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放置在拉康的言说主体和异化的理论中进行解读,意从全新的角度探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逃离之因以及现代社会主体的逃亡走向悲剧自我的命运必然。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它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了使学生健康地成长,能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种角色,我们老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5.
姜凤茹 《辅导员》2011,(24):60-60
本文主要就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谈一下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悟。第二单元选人了《诗经》中的《氓》《采薇》和屈原的《离骚》等,对于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文章.有很大难度。第j单元选人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并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语感比较差的学生来讲.朗读、背诵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常和同学们说:如果背诵这一关你过了.就会一路好走了。  相似文献   

6.
[单元概况]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重在鉴赏课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课文有鲁迅的《灯下漫笔》,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韩少华的《记忆》,屠格涅夫的《门槛》,郭沫若和罗素的短文《〈鲁迅诗稿〉序》与《我为何而生》。本单元课文的体裁多样:有杂文、悼词、散文诗、序言、随笔。同时都出自名家之手,自由活泼,又基本上以议论  相似文献   

7.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认真地备好了第四册小说单元的课。按照惯例,小说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借助情节梳理分析人物形象。其中,《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讲读篇目是单元的重点,情节梳理和形象分析更是必不可少。可是,当我把备好的教案合上,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出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有《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等,分别出自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前三课的内容都是本部书中的主要人物(或能表现主要人物性格)及书中的重点章节;最后一篇乍看题目,没读过原著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出自《红楼梦》的片段.  相似文献   

10.
<正>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前,就听到不止一位老教师谈论本单元最难教的一篇文章是《核舟记》。这激起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一篇课文让老师们都感到头疼,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呢?在纵观整个单元的文言文后,我也发现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言文,要么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奇遇,引人入胜,而《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读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均是名篇,且篇幅短小,几篇文章最终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2.
不要把名人看成冷冰冰的偶像!他们也是人,也是平凡人!这是我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大感触!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前三篇文章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第四篇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孙权和吕蒙。  相似文献   

13.
李希平 《考试周刊》2014,(82):17-19
多丽丝·莱辛(1919—)被誉为继弗吉尼亚·沃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当代女作家,自步入文坛以来,笔耕不辍,其创作历时将近半个多世纪,是一位极其多产的作家。《野草在歌唱》(1950)是莱辛的处女作,该作一经发表,就使得莱辛声名鹊起,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本文在已有的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应用异化这一哲学理论分析女主人公被异化的表现,揭示了她被异化的根源,并指出,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玛丽最终在进行了反异化的挣扎后,有了精神上的顿悟。  相似文献   

14.
王玫的《天鹅湖记》在同经典舞剧《天鹅湖》的对话中揭示了艺术创造冲动、主体生命自由同管理化的现代世界之间的冲突,表现了管理世界对主体和艺术的异化,反映主体难以反抗这种异化的悲剧性情境。  相似文献   

15.
从消费社会的社会立场来看,亚历山大·布佐的《根深蒂固》一剧表现了现代人在消费社会中所经历的异化过程,具体表现为消费控制对身体的异化,规训性权力对身份的异化和非生产性的爱对人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笔者作为评委应邀参加了一次校园语文课本剧表演活动。 参赛的作品多是取材于高二语文戏剧单元,其中有表现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雷雨》,也有蕴含浓郁的诗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诙谐幽默剧情简单的《三块钱国币》。除此之外,还有《日出》和学生自己改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  相似文献   

17.
[单元概说]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加深。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夹叙夹议的文章,但又各有各的特点:《黄鹂》以叙事为主,叙述中有联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咬文嚼字》用几个炼字的故事生动形象地阐明了阅读和写作乃至人生态度方面都要认真“推敲”;《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18.
《围城》与《活动变人形》分别是钱钟书和王蒙的代表作,二者在内容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结尾艺术、象征意象、叙述视角方面又有很大差异。从而显示出其主题思想存在不同。《围城》是哲学—生命层面的,《活动变人形》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深刻得多。其原因表现在作家气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现当代作家中的同类题材中也有类似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20.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