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讳辩》是唐代诗文大家韩愈所写,开头几句是这样的:"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白话译注古文观止下册》(清吴楚材吴调侯选刘世南唐满先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  相似文献   

3.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6.
在唐朝诗坛上,有一位被人称为“诗鬼”的诗人,他就是晚唐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没落的唐室后裔。父亲李晋肃。贺因其父亲名与“进士”音近,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试,官仅至从九品奉礼郎。一生不得志,27岁抑郁而终。  相似文献   

7.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李贺小传》(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云,李贺“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教材援引《新唐书·李贺传》注其本事:“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宿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如此,是李长吉七岁就获知于韩昌黎,以此为“最先”注脚,看似确当,然而,考事揆情,教科书的注解却难免有“失察”之讥。我们认为,李贺七岁以《高轩过》诗得到韩愈的知遇是不可能的事情。《新唐书·李贺传》的记载实采撷于唐末五代人王定保所著野史笔记《唐摭言》卷十:“李贺字长吉,…  相似文献   

9.
韩愈《答陈商书》以齐王好竽而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求仕者虽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的故事,比喻今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者虽工于文而必不利于求禄利、举进士、行道于此世。陈商,字述圣,苦学古文,布衣好礼,落拓不为时人赏识,宪宗元和九年中进士(《见全唐文》和《李贺诗歌集注》)。李贺在元和四年作《贺陈商诗》,以太华拔地千仞比陈商学行的高超,对其推崇备至,并以其为师法,宁可白日长坐无所事事,也不  相似文献   

10.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以音乐为题材的一首著名抒情诗。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字长吉,我国唐代著名青年诗人,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公社境内)人。他的家世虽属皇室后裔,但支远流疏,父亲只是一个边疆小吏,官职低微,而又早死,家境清寒。二十岁时,李贺参加河南府试,成绩优异。由于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在举进士时,被人责为犯父名讳,取消了考试资格。同时代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韩愈,曾为之作《讳辩》,也未能驳回。此后,他虽然在京城作了太常寺掌管祭礼仪的小官奉礼郎,终因官卑职冷,三年后就托病辞官,返回故乡。数  相似文献   

11.
李贺的诗集,曾名为《李贺集》、《李贺歌诗集》、《李长吉歌诗》、《李长吉文集》、《昌谷集》、《李贺诗集》等,皆四卷,或多“外集”一卷。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日:‘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日:‘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相似文献   

12.
呕心沥血,错作沤心沥血 错句:他从教数十年,沤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辨析:该成语来自《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勤奋,更了解他身体很差。  相似文献   

13.
(三)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 进士王虬(杨赞禹榜) 《新唐书·艺文志》:“王虬,字希龙,泉州南安人。大顺初举进士第。”民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大顺元年杨赞禹榜进士王虬,南安人。” 进士王仁缋(杨赞禹榜)  相似文献   

14.
你熟悉余杰吗 ?《火与冰》的封面上这样提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李敖,北大的“第二个王小波”,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为什么称“北大怪才”,又为什么称“抽屉文学”,我带着疑问打开《火与冰》。   主编贺雄飞在序中说:“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 25岁 (1998年 )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在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灯光……”   贺主编继续说:“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注者往往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转换一下考察研究的角度,从分析李贺诗歌的意象切人,以探索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求得对李贺诗歌的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使我们的研究更切近诗人创作的客观实际c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人认为:“在我国,踢怄部较早的著作中…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小爱学习。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83岁还学巧。1981年,我参加了《黑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汉语言刊授大学”(大专)。教材简单,也没有举行考试。1985年,我又参加了《法制日报》举办的“律师函授”,1987年在烟台市举行了考试。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暑假,看着从参加自学考试以来订阅的《河北自学考试》,我产生了一相想法:每册的《河北自学考试》内容很多,但比较分散,如果按栏目来装订,看起来就会很方便。炎热的六月天,电扇“嗡嗡”地叫着也不觉得凉爽。妻子笑着说:“好好的书都被你弄得乱七八糟,这不是搞破坏吗?”我一本正经地说“没有破坏怎么有创新。”妻子不屑地走开,不再理我。花了半天时间,任务终于完成了,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中唐最具天赋的诗人,却终生未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李贺受传统礼俗的制约,因避父讳未能举进士。笔者认为李贺最终放弃科举考试是因为他不屑于其它科别的考试,再者与李贺体貌特征有关,李贺相貌丑陋、羸弱多病,不能通过吏部释褐试对考生体貌健康状况的严格限制,他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而选择恩荫入仕的捷径。恩荫入仕在唐代为时俗所轻,职官品级较低,升迁艰难,李贺再次陷入尴尬之境。本文尝试阐释李贺仕途遭遇。  相似文献   

19.
周启明,名昭回祖为金陵人,后迁处州,入为缙去籍。生卒年不详。北宋真宗景德中(约1005)举贤良方正,“既而报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不复有仕进意,里人称为处士”。①但后来又参加科举考试,登大中祥符二年(1009)已酉科进士。②据《一统志》载,他是“四举进士皆第一”,可谓才学超群。曾得到宋真宗赵恒的褒奖,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亥,赐处州进士周启明粟帛”。③仁宗  相似文献   

20.
刘大杰先生在一九七六年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唐代文人沈亚之在李贺死后“为贺编辑集子,并特地请杜牧为之作序”(见第二册第355——356页)。查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却说是应集贤学士沈子明之请,“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显然,刘大杰先生把沈子明与沈亚之看做是一个人了。诚然,沈亚之与沈子明都与杜牧、李贺有过友谊,而且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