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平日里,经常听到有人用“一张报纸看半天”来批评一些人高高在上、无所事事。因为笔者也常常“一张报纸看半天”,所以,每每听到此话,便产生诸多感慨。一张报纸,刊载了重要消息或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我总是纸不离手,反复阅读,力求看得细一些,领会得深一些。何止是“半天”,有时甚至是一天、两天……对此,恐怕不能用此话来指责吧!这是  相似文献   

2.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张报纸真的能看上半天,那倒是谢天谢地的好事了!  相似文献   

3.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首顺口溜是揶揄那些上班无所事事的“阿混”官儿的,想不到这后半句“一张报纸看半天”,如今倒成了广大读者对某些报纸求之不得的事情。说“一张报纸看半天”,这未免带有几分夸张。即便是一个阅读能力很差的人,看完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也无须花费半天的时间。但是,许多读者近来纷纷反映和抱怨说,一些报纸“没有看头”,几分钟便可打发了。诚然,这样说也是一种“夸张”,或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偏见而夹带了一些个人情绪。然而,从读者的主观愿望来说,假如一  相似文献   

4.
请注重新闻     
几次听到有人戏言当今的一些报纸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工人报和企业报“跟注水猪肉差不了多少”,心头总是那么沉甸甸,半天都缓不过劲来。因为那样的评价尽管见仁见智,内涵丰富,但主要还是批评我们的报纸上不是新闻的“水”太多了。而真正的“肉”新闻太少了!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应该都知道,报纸是新闻纸(Newspaper)。因此,新闻是报纸的主体,传播新闻的主要形式、也是报纸最常用的新闻体裁——消息,理所当然地应当覆盖报纸的版面。但看我们眼前的不少报纸,  相似文献   

5.
8月13日是京城一个阴雨的周日。下午2点,北京回龙观住宅区,某二手房中介公司回龙观分店里,张彤伸着脖子往门外看了看,路上行人稀少。“都半天时间了,估计今天也没什么人来了。”张彤拿了张都市报开始看起来。最近报纸上多了一些关于二手房“营业税”和“个税”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图片过去在报纸上一直处于配角地位。随着“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观念的逐步确立,新闻摄影开始摆脱了只是作为“美化版面”的从属地位,成为新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张报纸看半天” 已成为历史,加上电视新闻的普及和挑战,报  相似文献   

7.
一天,在一位文友办公桌旁的旧报纸堆里随手摸起一张报纸看,那是一张1997年5月3日的中国文化报。当看到报耳处《首都各界送别美术大师吴作人》的消息里,在吴作人的夫人、画家萧淑芳的名字前用“知名”一词来修饰时,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对“知名”一词的使用,有一种“久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需要大量有用信息,但是纷繁的工作、忙碌的脚步,让人们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法攫取信息。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人早餐时听听广播,或者上班的路上买一张报纸挤公交车,也有的利用中午休息浏览一下网络,或者晚上坐在沙发上读报、看看电视新闻等等,而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坐在办公室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场景已  相似文献   

9.
邻居家上初中的孩子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标题问我:“叔叔,这‘6个亿’是什么意思?”我随口答道:“6亿元呗!”“那报纸上怎么不明说?”孩子的问话,使我有些茫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领导同志平时说话或者会上作报告,在讲到“钱币”时,每每爱讲“X亿”或“X个亿”。翻阅报  相似文献   

10.
名副实不副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把副刊称之为“报屁股”。有些副刊的编辑同志,听到这个不太雅的名字,就会有些不舒服,有一种低人一等之感,仿佛无端被人奚落了一通似的。我看问题出在两方面。言者是相沿成习,用旧的观点看新的报纸副刊;听者也是心中有鬼。副刊之被称为“报屁股”,也是由来久矣了。唐宋时代的“邸报”,大约还没有副刊,也决不会发表李白、杜甫和三苏的诗、或者柳宗元、欧阳修的散文小品。我国报纸最早的副刊,据说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上海的英帝国主义者办的字林西报上辟了一版叫“消闲报”的副刊;三年以后,上海同文报也开辟了“同文消闲录”。名曰“消闲”,  相似文献   

11.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门的同志拿着笔儿本儿的问我“是不是左撇子”的。中国10亿之众,我看了几十年报纸听了几十年广播,还没见有统计左撇子的新闻。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统计的  相似文献   

12.
邻居家一位上初中的学生拿着一张报纸,指着一则标题问我:“叔叔,这‘6个亿’是什么意思?”我随口答道:“6亿元呗!“”那报纸上怎么不说明?”这位初中生的问话,使我有些茫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领导同志平时说话或者会上作报告,在讲到“钱币”时,每每爱讲“x亿”或“x个亿”。翻阅报刊,这类现象屡见不鲜。随手拈来一张《新华日报(》2006.2.5),发现两个标题中有此表述法。其一:“我省居民春节刷卡达4亿”;其二:“扬州麦客去年赚回3个亿”。看了这类标题,总觉得令人费解与反感。这“达4个亿”,究竟是刷卡量达4亿人次?还是刷卡消费金额达4…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河北经济日报》作为一张省级经济类综合性报纸,怎样创造性地落实好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要求?重中之重就是准确把握河北经济形势,不断提高宣传报道的品位、效果。我们在组织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认识到,“跳出河北”看河北,用宏观的、联系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这个社会是以电子、通讯、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的,而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都与之相联系。受众的兴趣和爱好已变得较少集中性,而呈现多样化。人们已不可能“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了。人们只能从有限时间内,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文章标题和大意,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5.
很高兴地听到张守义同志被推选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先进工作者,出席了文化部出版局表彰先进大会。如果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感想,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出版社的同志有眼力,选得好! 这几年,张守义的封面设计和插图创作达到750幅以上。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增添了光彩,受到广大读者和专业人员的赞扬,进而引起香港地区和国外的重视。国内外报刊上有关评介他创作的文章,仅据我读过和听说过的,就不下三四十篇。去年,香港一家报纸曾连续几天介绍他的作品,他们用“张守义封面热”来形容他在外国文学译本设计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这样挖苦不好去年年底,南方一家体育专业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一首词,用一些尖刻的言词,对足球运动员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引用毛泽东同志批判“害人虫”中“几声凄厉,几声抽泣”的词语,并且用“四海翻腾球迷怒”来宣泄对运动员的不满。读者看了不舒服,也很伤运动员的...  相似文献   

17.
枯燥的会议新闻在报纸编辑部,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禁令:少写些会议消息! 这不难理解。你去售报亭前看一下,当读者买到当天的报纸,打开,他们的目光常常会比那些被记者称之为“刀斧手”的编辑更干脆:毫不留情地删掉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会议消息,却盯在报屁股上的一些小故事看上半天。……记者们也常常抱怨:开会没劲。因为参加会议一般很难写出漂亮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人人都读报,可读报的效果、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的“浏览式”;有“一杯清茶一颗烟,一张报纸瞄半天”的“消遣式”;有一报在手,只找自己“大作”的“希望式”,等等。对于一般读者的读报,此处不加评判。笔者是办报的,单谈谈通讯报道员的读报。有经验的通讯报道员,翻开报纸,除了从中获取信息外,还会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上进行研究。这篇稿子为啥上了头条?  相似文献   

19.
要闻版是一张报纸的“名片”。一张成熟的报纸,读者往往不用看报头,只看要闻版的版面风格,就能看出来是哪家的报纸,得知办报水平的高下。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报纸都非常重视打造要闻版,力争形成比较固定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成为读者心中的“熟面孔”。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