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宝书 《青年记者》2007,(23):52-53
每当有人问我:最近在写什么大稿?怎么不常见你的稿子?我总是内心惶恐,不知如何作答。虽然做记者近10年了,但总感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太少,能给人以教益和启示的可能就更少了,这是我常常汗颜的事情。我在自问:作为一个党报的特派记者,这一年我是否写的稿件太少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与写作》的经常读者,不经常的投稿者。这本刊物登载的我写的少量文章,可能对读者有些用处;其他作者写的大量文章,对我大有用处,这就是交流。刊物编者在这个交流中做了出色的组织、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有的朋友对我说,先有了莫言,然后才有了红高粱文化节。我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我们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这是2012年10月29日.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段话。莫言是谦虚的。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梁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5.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6.
郭梅尼 《新闻实践》2002,(12):33-38
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记者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这一句话,是我走了许多弯路碰了许多钉子才体会到的。我1953年6月份调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整个武汉市就我一个人,这么大一个地方到底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8.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9.
少年酒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10.
少年酒     
许冬林 《出版参考》2011,(10):37-37
许多年前,还在读书,坐在靠窗的桌子边。那时候,课余喜读香港台湾的小说,读得心思苍茫,常常拿钢笔在木制的桌面写些伤感的词语或句子,以此对景遣怀。 许多年后,我的他跟我说,其实那时候他去看过我写的那些字。在一天早晨,教室里还没有人的时候,他一行行读了。“哀大莫过于心死”,他说我写过这一句。我愕然。没有想过他会去看,而且,至今还记得。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前,我用两张稿纸写了三个拥军爱民的小故事,登载在《长沙晚报》上。我同新闻的结缘,便是从这三个小故事开始的。据说我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陈登科,也是从写小故事起步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1944年刊于盐阜大众报上的《鬼子抓壮丁》。近日翻阅一些谈论写作的书籍,发现从写小故事起步竟是一条规律。大文豪高尔基在向初学写作者介绍经验时说:“我劝你们从短小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青年农民通讯员。回顾两年来走过的业余写作道路,忘不了扶我登上新闻舞台的良师王惠礼同志。 1984年8月,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巴里坤大河二校行动快,效果好。我收集材料写了一篇报道,很快就被县广播站录用了。在这以后,县广播站记者王惠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经常鼓励我写稿,教我怎样写,并对我的稿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去年8月份,他又推荐我参加  相似文献   

13.
动笔之前     
这几年,我在新民晚报一版《未晚譚》专栏上写丁一些小言論。这个专栏的小言論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我写得多一些就是了。下面談談我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4.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5.
《记者观察》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回顾1999年国际形势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觉得这篇文章不好写。过去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既不像乐观主义者曾展望的那样喜人,也不像悲观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令人沮丧。1999年国际形势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6.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17.
查档有感     
因为写我父亲年谱的需要,近年来我走了几个档案馆去查阅相关的历史档案资料.档案馆都是国家事业单位,然而他们之间办事作风、服务态度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8.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单位组织了以迎接十八大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这项活动自然不能落后.但是写什么样的题材,以什么角度来写,着实花了我很多心思.最后我还是认为,也许抛开宏观的论述,以小事来反映十七大以来身边的变化会更加有说服力.于是决定写一下我们一家的这五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成立10年了。回想10年,往事历历,大有写不完的回忆。但一铺纸,又觉得无从下笔。写总的回忆吧,这不是我的任务;谈经验体会吧,我的感受有限。“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虽知不才,也略表心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