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叙事是新闻业务的核心,它是新闻从业者利用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过符号组构形成文本的一种社会活动。传统的新闻叙事研究侧重于从新闻文本出发,进行形式和操作技法层面的研究和归结,本文主张把传媒生态理论引入新闻叙事研究,以便研究者洞悉影响新闻文本形成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从而厘清新闻叙事的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2.
陈铭 《出版科学》2021,29(1):79-87
新媒介研究迄今很少探讨用户如何理解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非常零散但又纷繁复杂的文本.微博新闻等新媒介文本通常并不完整、清晰地呈现传统叙事所应包含的全部要素和信息,因此其空间表征往往是含混、不具体的,需要用户通过创造性阅读,才能将初期浅显、不完整的叙事逐步转变成可理解的、连贯的、有意义的叙事.本文以微博新闻文本为例,阐述其叙事结构特征及叙事空间,着重探析用户主体性对微博新闻叙事建构的必要性,以期为理解新媒介文本的叙事机制提供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3.
丰灿  易芹 《新闻世界》2011,(3):117-118
新闻的美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而新闻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叙事话语来表达。叙事话语可以细分为叙事时间、结构、修辞和情境等。因此,笔者通过对新闻文本中叙事话语的时间设置、结构安排、修辞塑造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来解读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4.
何天平 《新闻界》2023,(6):13-21
生成式AI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AI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夏嬖群 《东南传播》2012,(9):168-169
新闻报道产生倾向性的原因和方法很多,现从叙事学的角度,将叙事声音引入对新闻文本的研究,试图通过叙事者的公开和隐蔽,双声话语的运用,以及异口同声的强化等三种叙事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来说明叙事声音是如何影响新闻文本,以及叙事者是怎样巧妙地将主观倾向隐蔽于新闻事实中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7):33-42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成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归纳出九大类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滑屏和感官沉浸凸显出可视化新闻叙事的情感体验,并对可视化新闻叙事生成的"虚拟可导航空间"的特征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8.
灾难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既要传达灾难信息,又要安抚人民、抚平创伤、安定社会。为了打破灾难新闻的常规写作模式,从语言和形式上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达到最佳传播效果,"陌生化"叙事手法在新闻文本中越来越常见。笔者从"解码延迟"叙事、镜头感叙事和意象的艺术化处理等方面来探讨灾难新闻的"陌生化"叙事技巧,同时指出在新闻文本中运用此叙事策略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舒树满 《传媒》2023,(S1):87-89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闻奖以融合新闻报道以技术赋能,呈现家国时空叙事,聚焦共同富裕和疫情攻坚,展演了一幅全体人民齐心发展的历史图卷。本文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技术赋能、时空叙事以及新闻聚像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科学运用思维,融合新闻的报道逻辑是家国时空的叙事话语,而融合报道的新闻聚像功能则承载起个人、集体和民族的记忆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新闻并不是简单的若干句子和图像的偶然堆砌,而是一个有着整体结构、讲究叙事手法的偶然事件。深入分析新闻叙事框架的内在状态,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支配着新闻叙事框架的建立。新闻叙事框架体现了叙事者独特的叙事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受众对新闻叙事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本文试从新闻价值标准的角度探讨新闻叙事框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属性。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  相似文献   

12.
叙事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在众多理论流派中,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将叙事分为纪实叙事和虚构叙事,新闻被归类在了纪实叙事类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彭柳 《编辑之友》2017,(11):57-60
文章将新闻这一文体视为社会结构和媒介力量博弈的结果,探析新的媒介环境及新闻叙事理念影响下,新闻叙事文本层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去中心化、大众文化崛起、用户观养成、快速型的新媒体时代,在互文叙事、或然结构理念、多元叙事视角、节约叙事策略影响下,新闻文本呈现出互动交融、板块组合化、信息易接受化诠释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孙媛颖 《青年记者》2009,(20):30-3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取决于说话的主体——新闻叙事人。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文中提到:  相似文献   

15.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一直在找寻成功的转型方向,VR技术在此契机下迈入新闻行业。VR技术带给受众强大的现场感,且第一视角的叙事带给受众强大的参与感,与科技公司的合作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盈利方式。但VR技术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与新闻专业主义背离;文本叙事和镜头叙事产生分歧;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新闻的核心价值被消解,过分重视受众感官刺激导致新闻被娱乐化;VR技术的成本问题及技术瓶颈也亟待解决。因此,热技术下的冷思考也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何天平 《新闻大学》2023,(1):28-38+119
基于数字新闻学的阐释框架,文章尝试描摹数字技术的介入促使新闻叙事产生的整体性变革。研究认为,基于数字叙事的文本构成、基于情感叙事的核心语法和基于关系叙事的组织逻辑,构成阐释数字新闻叙事结构的一般框架,并塑造出操作化真实、公共情感和参与式诠释这三种主导性叙事话语,呈现出模型化、共情式、协商性的叙事文化特征。更进一步地,文章也强调研究者应当在建构的同时予以反思,思考变革中的数字新闻叙事“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相似文献   

17.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或如杰姆逊所言,叙事最好的研究对象是故事、传说和小型的文学作品。但对新闻文本而言,叙事也同样重要。经济新闻的策划与报道中,采用何种叙事手段和话语策略与传播主体所追求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有直接关系。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笔苦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媒体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宣传报道及其效果为例,分析叙事策略对经济新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延安《边区群众报》具有群众化特色,这使得该报刊登的新闻文本之间产生了内在张力.本文对延安《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报的叙事策略也是其宣传策略,最重要的叙事模式则是宣传模式;该报新闻文本话语结构简单,重塑了乡村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朱瑞娟 《青年记者》2017,(13):45-46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新闻机构在内的新闻内容生产者需要通过不同媒介平台向用户传递新闻文本.尽管不同的媒介可以讲述相同的“新闻故事”,但是媒介形式会影响故事的叙事方式.①与此同时,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新闻传播场景中,受众体验也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提出挑战.新媒介技术的变革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也在重构新闻叙事.新闻叙述范式的创新更被列为全球新闻传播业三大发展趋势之一.②在未来的发展中,包括VR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必然对新闻业的发展带来更为纵深的影响,如何在新的技术平台讲好新闻故事,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新闻学者陈力丹曾说:"‘新闻'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叙事形态,正是新闻这种叙事形态的文本,比公文、文学更有力地通过无形的积累与无时无刻的流程,巩固着或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也反映着社会的脉搏."①叙事是一种思维和存在的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思维观、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②笔者认为新闻叙事策略应是一种主动地选择,通过显性层面构建事实的基础来实现隐性层面意识形态有效地构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