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一个不太爱哭的人,但是有时候也会挤出几颗“金豆子”,不过这些“金豆子”也分酸、酣两种。 有一天,我正在无聊地看着嬉戏玩耍的同学。突然从我的身后传出一声“打开了”的叫声,我向后一看,原来是林星超把韩康的秘码文具盒打开了,看他那神情,简直比哥仑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我便问他:“你是怎么把它打开的?”于是,他详细地告诉我打开文具盒的窍门。正当他说的眉飞色舞、沫星四溅的时候,韩康从外边跑了回来。林星超顿时站在那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一截木桩。韩康走到桌子旁边,看了看半开的文具盒,仿佛明白了几分,立刻冲着…  相似文献   

2.
一天,突然有一个曾经在泥土里滚了20年的男人坐在你的对面:年过而立,身矮,肤黑,眼睛不大,你绝对不会在瞬间把他跟书、跟新闻、跟文化产生联想。然而,等他唇张,你没准吓一跳:‘’别看我矮,我矮得匀称;别看我黑,我黑得透亮;别看我眼小,我小得聚光!”这时,你也许会在揣摸不定中瞥他一眼,心里噙咕:“此生狂妄,自不量力!”是的,这个“狂妄者”就是棒桶。樟境是这样一种人:自中原大地来到新疆戈壁军营,他的心里就贮藏了足够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誓将今生赌明天!这种自信,使他浑身是胆:无论台上台下有几千双挑剔的眼…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却鲜有详述。即使有,或寥寥百语,或语焉不详。从历史上看,“九一八”前后《申报》的革新没有陶行知参与会黯然失色;而他光辉的一生缺了革新《申报》这一华章,也会少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九一八”前后陶…  相似文献   

4.
叶永烈  辛欣 《出版参考》2005,(11):28-29
谢静宜对她“面试” 毛泽东自1974年春天开始,视力明显减弱了,看东西模糊不清。向来自己看文件、批文件的他,不得不叫机要秘书代读,照他的意见代签文件。这年8月,毛泽东路过武汉时,大夫在东湖宾馆为他诊看眼疾,断定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有一只眼睛病情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6.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真真儿的大实话。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顶“会看”的。拿两件事说说吧。一是,1951年春节期间,梅兰芳在怀仁堂演出《金山寺·断桥》。毛主席看后,对梅兰芳笑道:“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绒球。”梅兰芳听了,惊喜万分。他一回家就告诉眷属:“毛主席看戏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长时间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8.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9.
一根中华烟     
高中时的老同学刘大发来厂里找到他,说老婆爱养花,求他给焊个花架。刘大发跟他见面时递给他一根烟,掏出打火机给他点烟时火机里没气了,他掏掏自己的火机,竞也没带,这根烟就夹在手里一直没吸。大发说了说花架的大小要求走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那根烟的牌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竟是根“中华”烟!他是个每月只有500多元工资的焊工,自然没抽过“中华”烟,  相似文献   

10.
:李惊涛正在主持《傻瓜看世界》因为爱管闲事,他被人连捅4刀,住进了医院;表侄儿到医院看他,因曾参与盗窃又被他打110报了警。襄樊人都知道他,说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会冠上一个定语:“傻瓜”记者。他一个人做“傻瓜”还不够,最近又成立了“傻瓜协会”……2002年10月30日,“傻瓜记者”李惊涛又做客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节目: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英雄梦,在少年李惊涛的心中曾一度泯灭1976年4月,李惊涛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赵焱在一家集体企业上班,父亲李叔德热爱文学,因“爱管…  相似文献   

11.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一瞥     
章太炎一瞥孙郁1若谈汉学,章太炎可说是座高峰,后人难有超越他的。看他关于“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著述,我们只有叹服。在我看来,国学之中,“小学”、“经学”是最见功底的,一般人艰难进乎其里,又超乎其中。但章氏做到了。不仅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一)题好文一半常讲“题好文一半”。但局外人往往对此会另有想法.也许会认为这是写稿人夸大了题目的作用。其实一点也没有夸大。一个好题目往往是诈者灵感的记录或是作者对全文构思成熟的最后结晶,题中本身已蕴含了作者要生发的主题、道理、层次与结构。请看4月2日上海新民晚报《今日论语》中一文“谨防‘瓶装空气”’。一看此题,我就被吸引住了。因为何谓“瓶装空气”,题很新.一定要看个究竟。而围绕题目的生发,作者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从容地从上海人近年来在饮用水、瓶装水(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上舍得花钱,引出对人健康…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在“三合一”选举大胜后,马英九向“总统”大位又迈进一大步。但对于敏感的参选“总统”话题,马一贯低调,他表示,现在要加速推动党内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在2008赢得政权。同时他也认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今年5月连胡会已有丰硕成果,他将在此基础上推展两岸关系。问:选前你曾说国民党若大赢,两岸会更开放,但被陈水扁驳斥,选后你怎么看台湾工商界迫切期待的直航问题?答:不要太在意陈水扁在选举时说的话,毕竟他在以往三次选举中都承诺,任内绝对不会调整军公教18%优存利率(军人、公务员、教师长期以来享有的18%退休  相似文献   

16.
看罗大佑,我们更多是想在他的歌曲中缅怀自己那段曾经青春的日子。看“超女”,则是在看这些女孩的快乐梦想。  相似文献   

17.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你的生活甚至人生。“忙”的人往往给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吗?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相似文献   

18.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6-86
这是把魅力十足的椅子,名字就叫做“她”(HER)。看,你的背可以完美地倚靠着“她”,如果赤身裸体的话,效果会更好。当然有“她”,自然也会有“他”(HIM)。这两种椅子是意大利设计师FabioNovembre的作品,售价为267欧元,约合人民币2670元。  相似文献   

20.
力量与信念     
没有见到齐名本人,光看媒体关于他的报道,我在心里就悄悄地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且不说上百项的发明,带来的上千万元经济效益,只说从死亡边缘走的这一遭,也是常人难以体味的. 直到见到齐名本人,还是很难将他与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他”融为一体. 即使与病魔抗争是发生在6年前的事儿,但病痛的痕迹好像丝毫未曾留在他身上.看他的脸庞气色红润,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照相机对准他时,他还会“调皮”地举一个胜利的手势. 不仅是记者,就连熟悉他的劳模也在问,“他生病的事儿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