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以课程设置的改革为标志的.在课程建设中课程文化起核心和引导作用.课程文化在理念上应体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目标上建设师生视域交融、共同参与、共享共生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高校中文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是主要向学生输出西方文化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向师生普及课程思政理念、修订教学大纲、甄选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等多种手段对此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校园文化能够辐射先进社会文化,凝聚师生人心,形成校风学风,陶冶师生情操,美化学习环境,拓展课程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以先进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信息文化来促进校园建设,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课程的文化特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传统课程的批判、建构的品性,是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生成与创新的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表现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上的实用性、课程知识选择上的科学性、课程开发上的多样性、课程实施方式上的师生共同参与性.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师生互动方式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也提到,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文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学校的血脉和灵魂。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张謇教育思想为底色,从文化立根、文化赋形、文化育人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大生文化,并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的过程中自觉传承,形成了"以生为大"的课程文化和"凡是必求其适"的课堂文化。大生文化贯穿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7.
从课程文化建设的视角,论述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在课程行动研究过程中重建教师文化;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学校的办学理念衍生出独特的课程愿景,结合学校的地域文化、区域发展、特色传承、学科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花木课程的愿景。用优化的课程结构支撑起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模型,课程内容,建立有效的课时结构,开发互动的校本教材。以有效的课程领导保障具体的课程行动:环境与文化建设,打造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合理统整,学科课程中渗透花木文化;有机融合,开展实践活动;创设特色活动,丰厚花木育人功能。"花木课程"评价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花木课程"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生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0.
学校在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本着传承祖国灿烂文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开设了空竹校本课程。学校以空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作为课程整体建设的切入点,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学科资源,挖掘教师资源,不断探索、研究三级课程的融合与整体推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了师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班级管理与课程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课程标准下有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方式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认为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班主任要牢固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自觉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班级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班级活动开展方面,拓展班级管理的内容,建立新的班级管理机制;强调师生的平等参与和对话;注重文化在课程改革和班级管理方式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关心班级文化的建设,这对班级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文化重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学校文化重建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超越工具理性的窠臼,建构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二是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升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三是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是一种潜在课程,必须从教育思想转变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环境的创设。学校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核心,强化师生认同,并不断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只有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才能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这个浸润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化过程。新课改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要求建构素质教育新图景,必须以学校教育课程化为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七年前我校从企业办学的阵痛中改制而来,校园还是“下雨一身泥。刮风沙尘暴”的破烂环境,一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迷茫在大家心中蔓延。伴随七年课程改革,学校走上了课程化建设的发展新路:着力课程系统建构和内涵发展,形成了课程化引动学校整体变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育人环境大为改观,师生在丰富有效的课程实践中主动、快乐、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效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这一切.皆源于学校多年课程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4.
具有地方特色的丝绸文化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主要资源。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加强了课程建构,开创了教学模式,调整了评价方式,实现了丝绸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结构优化、师生课程能力提升的潜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教育探索》2006,1(11):15-17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学校文化都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学校管理实践的角度看,应主要探讨建设学校文化的三个问题第一,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第二,从哪里着手建设学校文化;第三,校长如何领导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中国近代史课程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内容上的复合型;要结合各校特点与地方资源、教师科研教学情况,形成鲜明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要突出课程形式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的结合;要推进本课程教学过程、手段的信息技术化,强化网络课程资源等建设。  相似文献   

17.
赵莹梅 《云南教育》2002,(25):17-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立足学生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  相似文献   

18.
龙和文 《文教资料》2006,(22):11-1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体质问题逐渐突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从根源上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预先对多样式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缺乏科学的规划;二是传统的学校体育体制出现功能性障碍,导致体育教育秩序失范、僵化。建设以学生体育需要相适应的多样式体育课程模式,改革完善以激励师生体育积极性、创新性为内涵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变了原来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富  相似文献   

20.
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课程文化概念界定基础上,以学校课程文化的视角关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结合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人化文”,更在于“文化人”和“文化文”;要以院校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课程文化建设支撑和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构全新课程文化,创新课程知识管理,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此外,还提出了当前课程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