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增强质量意识,积极探索学研合作办学、协同育人路径,推进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有效融合。教学与科研有效融合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切实保障。纵观相关文献,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如何平衡的表述上,对"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很少关注。文章创建了"ABIUS"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科教协同育人实践中,在实践中探索、反思、修正,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以期达到突破新农林人才培养桎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达到1+1>2的系统效益。  相似文献   

2.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沟通协调、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利益分配、人事与考核激励、综合评价等六个主要方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科技英才班、研究生联合培养和联合共建学院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典型模式。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实践中,一方面,不仅要遵循运行机制,还要将相关运行机制运用到有关协同育人模式里;另一方面,不仅要逐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机制,还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进入最佳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4.
科教协同育人是因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价值意义.我国虽然已有推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行动计划,但当前仍然存在制度不完善、师资不充足、科教结合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该建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制度,建设高质量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并深化科研...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应用型高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文章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着重研究论证教育教学与科研科技部门联系紧密通力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与科研人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和科研人员协同育人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将教育教学和科研科技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协同育人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政策体系下,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一套在高校院系层面可以推广复制的,能够促进学科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贯彻实施,对推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使命。文章从论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出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推进科教融合、践行协同育人的发展策略,包括促进教学模式创新、完善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等具体措施,旨在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促进本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南联大在短短的八年多时间里,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诸多奇迹。从科教融合的视角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由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西南联大教育奇迹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施科教融合战略是必由之路,故应进一步重构高等教育哲学、推进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和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模式发展问题也成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争创一流需要重点思考的议题。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发展不平衡、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政府、高校、教师三方面的通力合作,进一步促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德州学院实施太阳能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通过创建校企、校地协同培养共同体;构建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环境;形成校所、校企协同创新成果;搭建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良性互动为兄弟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山西大学物理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展了积极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创新量子光学教学体系,构建四级联动进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激励院校两级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结合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措施,提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使山西大学物理学科的影响力稳步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长沙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主动参与"同企业及政府深度融合,协同合作育人。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构建了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关系,开展科教融汇育人探索。沿着“汇什么”“怎么汇”“如何解决融汇难题”的主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团队从育人标准研制、育人平台搭建、育人路径构筑、育人措施实施和保障机制构建等多方面进行了科教融汇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此为职业院校提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调查问卷》,对江苏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1所中学2 682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认知不够到位、对家校协同育人内容认识不够全面、对家校协同育人参与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家长教育能力有限、忙于生计和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认为,提高中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水平,要加强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功能的认知,积极搭建多元化家校协同育人的沟通平台,统合资源以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和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旨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实践。虽然目前我国科教融合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保障机制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非常突出。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提出适应新时代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事业发展的运行保障策略,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社会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介绍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大学“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两校“3+2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并重点研究该方案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和培养过程、培养特色、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7.
杨木  俞洲 《时代教育》2015,(5):83-84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实质性突破。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抢抓机遇,于2013年成立"王大珩物理科学班"。文章介绍了该班级成立的背景,分析了目前阻碍"大珩班"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科教协同育人背景下提升"大珩班"学生核心竞争力,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蓝俏媛 《广西教育》2022,(6):111-114
本文基于协同育人视角,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批产业学院广西香米产业研究院为例,探索其从订单培养到协同育人的发展路径,分析在专业群、产教平台等层面的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论述建立产业学院需要做好的工作以及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提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加快“四链”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优化专业学科体系、加大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在建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时,要坚持“双协同”目标驱动、“双贯通”协同人才培养、“双融合”教学手段创新等思路,以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依托高校丰富科研资源形成了多方主体协作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一部署,推动科教融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加强政策、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工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科教协同平台、融合工科专业特色打造新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科教协同、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