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容型网红是消费社会中名人符号的典型形式。Ayawawa作为现象级内容型网红,从成名到被禁言的全过程,折射出该群体的符号价值建构逻辑及其存在问题。内容型网红符号价值建构遵循符号名声生成、符号价值迁移和符号价值深化的逻辑进路,显示了传播生态的多元活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性。然而,该价值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表现为负面价值观对受众的侵蚀、网红隐含作者与真实自我的反差以及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相悖三方面,基于此,应从受众、网红、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聚焦"网红"3.0时代,简要梳理了互联网时代"网红"的形态变迁,从"网红经济"产生的原因入手,在传媒经济视野下,通过研究"网红经济"的变现方式和其与长尾理论的结合,对"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网红经济"的发展问题做出研判,认为当前"网红经济"还存在产能过剩和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推动"网红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红是互联网的衍生品之一,伴随着网红所出现的网红经济是近几年来最火热的产业形态,但新型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网红"与"网红经济"的概念、网红经济的发展阶段与营销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各类网络红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商品,其中出现了李子柒、丁真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文章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背景,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为案例,分析此类乡村网红建构符号的过程,从身体消费、景观消费以及情感消费三个维度分析大众对于网红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的消费,并指出大众在这场群体狂欢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批中国网红在海外获得受众关注,但学界大都将其视为单一的经济或文化现象,鲜有在国际传播的框架中分析其机制。在构建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日益重要的当下,现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国际传播现实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液化”现状,研究网红出海这一商业景观与国际传播的耦合机制:编码上,网红产制内容的低语境特征能较好规避文化折扣;主体上,网红作为民间传播能丰富公共外交体系,同时以情感劳动与受众建立高黏度纽带;途径上,作为商业景观的网红与其MCN机构能较好地适应传播的平台化的转向。研究发现,不同网红的自我呈现勾勒出模糊的中国形象,若干图层的模糊形象相互叠加,可以助力构建丰富、立体、生动的国家形象。当然,对于网红的非理性传播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应加以引导与规制,将其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6.
程茜 《视听》2021,(1):114-115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红人层出不穷,网红经济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分工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对网红传播动因机制的研究可从不同的价值主体进行全面把握,主要分为传播主体、媒介平台、传播受众和资本推手四方面.本文对传播效应进行整体综合分析,以期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8.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红作为时代产物应运而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变化下,网红也随着受众的需求而不断改变.作为引导受众的意见领袖,不仅需要颜值,还需要才华,创新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高级配置.从传播学的角度,本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网红的整个历史发展,浅谈了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红现象,分析了当下社会的网红趋势走向.全方面多角度探析了网红在新媒体时代下遭遇严峻"挑战"及如何"逆流而上",来更好地发展自身和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10.
田明和 《新闻前哨》2022,(19):71-72
网红直播带货,本质上是一种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信任关系为纽带,以关系产品和关系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本文从传播技术、文化、资本、心理四个维度阐释网红直播带货的生成逻辑。具体而言,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兴起提供硬件支撑;消费生活的转向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发展提供契机;MCN的全面赋能为网红直播带货的发展提供动力;粉丝的狂热消费为网红直播带货的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李琳 《视听》2016,(12):88-89
目前学界对于网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侧重探讨其经济价值,心理学角度的探究则比较少。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入手,探究网红现象背后的传播者心理、受众心理,解析网红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镓  李旋 《东南传播》2023,(4):140-143
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python软件抓取今日头条平台上三农“网红”创作的短视频,分析在技术、政治与经济框架下塑造的三农“网红”形象。研究发现三农“网红”通过对媒介技术的熟练应用,构建了朴实自在又富有朝气的农村青年形象,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对乡土情怀及乡村朴素价值观的呼唤。除了积极技术自我赋权,制度结构性矛盾纾解提供的正向引导,平台也为三农“网红”发展提供了流量资本支持。平台商业逻辑的逐利性得以正名,使得三农人能够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韦慷 《新闻知识》2023,(8):38-43+94
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洋网红”短视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形象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的130个“洋网红”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多模态方面的呈现策略和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网红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时代背景下,网红店、网红展等各类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网红空间展露苗头,普遍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追赶潮流的青年群体迅速成为这些网红空间的主要受众,使更大批量的网红空间在城市中扎根生长,青年群体在网红空间拍照打卡已演变成一种流行趋势和大众文化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网红空间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拍照打卡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这种潮流趋势下仍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网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技术革新、国家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用户媒介使用已从被动转为主动,“网红”的形象符号促使着粉丝群体为此买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红经济的变现渠道,发掘符号背后广阔的潜在营收空间,探讨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银发网红在各大视频社交平台的走红成为了一道亮眼的网络文化景观.银发网红现象是在媒介化与老龄化进程中重新审视老年身份政治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入口.本文在话语分析方法与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对老年媒介形象特征与演变的动态分析,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在液态的老年话语中考察银发网红与老年Up主族群的网络实践、文化镜像生产、身份协...  相似文献   

20.
马莹莹 《东南传播》2023,(8):125-128
线下淄博烧烤火爆,线上乡村网红的“云摆摊”直播以其独特的情感互动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网友,形成了游弋在网络里的烟火气。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探索乡村网红与受众的情感链接是如何达成的。研究发现,人本身的情感需求是促成这场直播仪式的内在动力,而直播的形态在其中发挥了补偿作用,借助于直播间的互动,达成了情感的流动;其次,乡村网红“在场”与“离场”的叙事文本相互耦合,通过“离场”的情感输送文本带来了受众的情感密集度较高的回应,从而达成了情感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