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任务群贯穿统编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的教材,既安排了专题单元的学习,又在其他单元中渗透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任务。通过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学生能增长语言积累与梳理的经验、能在探究中掌握语法规律、能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由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教材专题单元较少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的缺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教学仍需要教师加强理论体系的学习、设计专题落实相关教学任务以及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花宝芬 《作文》2023,(4):47-48
<正>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与其他的学习任务群相对比,发现“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带有一定的特殊性特点,其不仅贯穿于其他学习任务群之中,且能够和其他学习任务群的表达、鉴赏和探究等相关活动科学融合。同时,其他学习任务群的存在,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服务。本文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进行了任务设计,并进行了详解,以期为后续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参照。本文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任务名称为“语言比拼”,该活动以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不仅是该任务群自身的学习任务,也是贯串高中语文课程其他任务群的一项学习任务。在“毛泽东论说文选读”研习活动中,围绕毛泽东论说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梳理、鉴赏其表现形式,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从而获得语言学习的启示,切实地落实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群,既有专门的学习任务,又贯串于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如何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教学任务,是当前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一项需要探索的课题。本文陈述了在《阿Q正传》的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教学要求所做的一次探索,介绍了研习小说中词语降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高中课标”及“义教课标”对整本书阅读考试评价的要求,从测试内容要点和测试形式类型两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考试评价工具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理想的整本书阅读考试命题应注重整体意识、能力迁移和提供任务支架,研制了整本书阅读考试命题例题,对整本书阅读考试命题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任务群解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洪沛宁 《作文》2023,(12):53-54
<正>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同时,在语文教科书的编排阶段,也体现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相关要求。基于此,本文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作为研究核心,分析教科书对其的编排,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教学建议,以期为后续教育活动提供参照,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息息相关,它是目前很多学生思维的短板,恰能成为推动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考试从聚焦学习结果的评价走向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一转变在近三年中考“梳理与探究”类试题中体现为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设置、关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体现认知结构的学习评价,从中可获得开展梳理与探究语文实践活动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地学校对“考试评价”的思考多限于评价方式,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极少,导致评价与教学的脱节,使评价发挥不了应有的导向、检测、激励、改进等作用。基层教研员虽然自身对考试命题有所思考和探索,但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提供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的试卷,没能对教师进行考试命题的培训与指导。笔者对考试命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作为六大任务群之首,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任务群,从对象上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字,一个是语言,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与文字相统一。操作层面也包含了两个,积累和梳理,积累与梳理相结合。梳理的过程亦是积累的过程,积累需要梳理的加持才能将消极的语言积累转化为积极的语言运用。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两个维度。学生通过对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积累,对汉字构字组词规律的探究,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命题考试评价,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语文学科评价的一种方式。如何改革命题考试评价,让它彰显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所处的农村学校比例大,农村学校语文阅读资源不足等特点,以“活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素养”为理念,对农村小学语文学科考试命题如何用活教材资源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版课标对学段目标的描述中,第一次出现了“梳理与探究”板块。“梳理与探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一样,都是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经验过程中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比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标,我们不难发现,2022年版课标中新增的“梳理与探究”是从2011年版课标“综合性学习”发展而来。“梳理与探究”板块中增加了对字词梳理的目标,强调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提出了6条“学习目标与内容”,其中2条与词汇有关。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些“学习目标与内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将“词汇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列为第八单元。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或许会存在这样的困惑,第八单元的内容是否需要与前几个单元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结合的重要性:“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浙江各地的中考卷范围确定、命题要求等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及(201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来命制的,意在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以利于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与2012年相比,2013年的命题发生了一些变化,以“积累运用”版块为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近年的语文考试中,“语言积累”特别是对名言警句的积累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或者要求默写,或者要求仿写,或者要求赏析还有的将名言警句作为写作文的范围或材料。鉴于此,我们特开设了“语言积累”栏目,供大家抄写、记诵和运用。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栏目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6.
积累、梳理和运用构成一条完整的语言学习链,其中梳理是从积累走向运用的桥梁和纽带。经由语言材料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并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可以促使积累的语言材料更好地运用于表达,提高言语品质。基于积累,引导学生梳理并建构结构化的语言资料库;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借助语料库提升表达品质;“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价促进“语料梳理赋能言语品质提升”,构成了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言语品质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案例,就单元教学的前提——吃透教材和学情,教学的关键——融合统整、设计任务,教学的挑战——开发量表、落实评价,展开论述,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本单元带来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个体语言经验”是客观“语理”和主观“语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运用形成的一种语文内在核心素养,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2022年版课标的学段要求中“梳理与探究”替代并赋予“综合性学习”更丰富的内涵:一是其作为“学习内容”可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二是其作为“学习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梳理、探究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体现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作文在考试中起决定性作用,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分数,命题者非常慎重。但是,近年来作文命题“一题统天下”,作文考试的命题研究滞后,考试的内容依然“繁、难、偏、旧”。单一的作文命题使评价表现出主观性、经验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也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艺 《中文自修》2024,(7):43-4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业水平考试提出了新的命题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素养立意”,要求“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既能够应对中考命题的变化,又能够扎实地完成日常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