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嫦娥奔月不止是神话传说,继“三姐”“四姐”后,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姑娘”搭乘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升空,又一次奔赴月球,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之后成功带回月球的“土特产”,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  相似文献   

2.
赵晓展 《金秋科苑》2010,(20):19-19
2010年9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发布消息称,月面3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异和张钰哲,这是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宇航员从月球返回地球时,带回一块奇特的带有微磁性的月岩标本。月核的体积很小,根本不能产生磁场,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或许是小行星曾撞击月球,使月球上的岩石带有了磁性,或许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正皓月当空,曾经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也因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吟月的诗篇和遐想!我国"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月梦想,开启了人类月球科学探测的新征程。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嫦娥五号"将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从月面起飞,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然后采集并带着2千克月球土壤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同学们,让我们跟着"嫦娥五号"一起去看看月球月貌吧!  相似文献   

5.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近日圆满完成了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技术方案得到验证.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探月工程二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12,(2):62-63
嫦娥三号完成各项验证性试验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近日圆满完成了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技术方案得到验证,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探月工程二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  相似文献   

7.
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美丽神话,随着2007年10月24日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奔月成功,美丽神话变为了现实。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了第一幅清晰的月面图,标志着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和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诗句,一直牵引着中华民族的追月梦.如今,这个千年梦想,已经随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2007年11月7日顺利进入绕月工作轨道而变成了现实.同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工局获悉,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2013年发射,将进行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  相似文献   

10.
英国政府即将推出英国首个探月计划.将通过发射无人飞船和月表探测器等积极探索月球.特别是了解月震原因.为未来建月球基地做准备.这一计划预计先期耗资15亿美元,得到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支持。英国将发射无人飞船进入月球轨道.然后再向月球表面发射一系列探测器。科学家希望利用撞击性探测器分析月球岩石化学成分,如果探测器目的地是月球两极,科学家甚至希望寻找月球上水的痕迹。科学家和工程师;肾在政府宣布计划后开始技术设计、估算费用等工作,预计2012年到2014年间启动发射程序。  相似文献   

11.
从1960年起,我国一直关注着国外的月球与行星探测的进展。经过近35年的跟踪研究,又经过10年的综合论证,我国的月球探测规划为“探、登、驻”三个阶段。“探”月阶段(命名为嫦娥工程)又划分为“绕、落、回”三期。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绕月探测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绕月探测的工程的目标是:突破与验证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如轨道设计和地-月飞行技术、远距…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苑》2006,(10):14-16
与以前的绕月、撞击月球探测相比,“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最显著特点是造成月表深处土石进射,使地面科学家得以更深入广泛地观测月表物质成分,以研究月球起源,分析月球开发的前景。而这一撞,标志着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开始。中国空间技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I0002-I0002
【导读】北京时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继十次牵引神舟飞船返回舱从300多公里的近地空间返回地球后,首次迎来从月球上空返回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嫦娥一号卫星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到现在已经运行了70余天,期间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超过地球以远8万公里、第一次摆脱地球引力、第一次被月球捕获、第一次传回月面照片……,每一个历史时刻都让国人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月球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探讨的热点。至今,月球成因依然未有找到满意的共识。从而本文通过以平面实验台上铺一层稠糊态物质,用块状坚硬物模拟陨石,轰击产生的稠糊物凹坑,坑径放大率于4-5倍。同时凹坑口径因稠糊物厚度有限能久而不变;并以较深容器装进同样稠糊物,让稠糊态物质厚度增大,则同样块状物模拟陨石轰击产生的凹坑,其凹坑直径放大率仅2-3倍。坑深度却在形成时既深,随即凹坑直径逐渐变小甚至合闭消失。由此得知,月海是月球初成期大陨石轰击月正面时碰至嵌在月壳下侧固体障碍物后产生大而浅的陨石坑,再经坑边下侧涌溢的熔融填塞而成。以至未经陨石重复轰击形成的单独月海边缘一般都呈圆形。在此期间大陨石轰击月背面时,因背面月壳下侧无固体障碍物其成的陨石坑被合闭而消失。亦即同样陨石轰击月球正背二面而产生陨石坑能否保存各有不同。根据上述实验和多证据发现,月球是二颗大小不一的姊妹星经相遇合并而成。即有一颗小星体曾经嵌在月球正面内部,所以月海多生于月正面。为此文章列出五大证据加以论述,并以二颗星体合并机制阐释十大月球未解之迷。  相似文献   

17.
伊群 《今日科苑》2006,(6):29-30
前些时媒体报道,我国的探月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嫦娥一号”探月飞船的各项关键技术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预计将在 2007年升空探月。报道说,“嫦娥一号”探测飞船将绕月飞行8-9天,完成几大科学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及月壤厚度; 还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及分布特点等等。  相似文献   

18.
历时5个多月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于2006年2月10日评选揭晓,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书法作品被最终确定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志。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图案非常简洁明了.凸现中国特色。它以我国书法的笔调抽象地勾画月球.人的脚印踏上月面,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一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据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向大众传媒披露,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及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年底运抵发射场区,2007年春择机发射、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明了探月的科学意义,我们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撰写了下面这篇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即绕月探测工程,其主要科学探测任务是对月球开展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探测.包括以下4项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在这4个科学目标中以全月球数字地图和三维立体影像图的获取为重点目标,结合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和空间环境探测的成果,既与国际月球探测的发展趋势接轨,又有自己的创新特色。本文将主要介绍中科院在绕月探测工程中主要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想像一下,在一杯浓浓的黑咖啡中,加入一勺奶油,用小勺搅拌,奶油就会被旋转的咖啡旋成漩涡状,浓黑的咖啡中出现白色的奶油漩涡,让人垂涎欲滴。令人惊讶的是,月球上也有这种形状和颜色的漩涡,而且比这大百万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不过它不是奶油和咖啡形成的,而是灰白色的月面土壤以漩涡的形式覆盖于黑黑的月面上,看起来像是灰白色的漩涡,扭扭曲曲横贯月球表面几十千米。虽然被叫成“漩涡”,但它并没有什么凹坑,非常平坦,看起来只是漩涡状的花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