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廖海 《中学文科》2007,(4):50-50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随之而来,“享受课堂”、“快乐课堂”的观念应运而生,且日益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呢?运用教学幽默艺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怎样开发与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已成为教学中引人关注的问题。那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怎样解决“个性”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4.
“能力提高”、“素养养成”、“个性发展”、“以人为本”,这些新理念随同新课标走入我们的话语世界思维空间,但这些如何化作行动走入我们的课堂?这就需要进行深入教育教学研究了。缺乏研究,我们容易变成“教书匠”,使那些探索的苗头、创新的火花一闪即逝。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应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教育教学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出发,即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一个特征就是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及人文精神的关注,大力倡导“精神放松。形体自如,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精神,全面凸显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地落实《标准》中的“人文精神”,切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周昕雨 《甘肃教育》2011,(11):80-80
是不是学生都喜欢上美术课呢?或许很多学生的回答可能是肯定的。其实不然,大部分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上语文、数学课;是因为美术课没什么家庭作业;是因为美术教师不会天天追着他们要作业……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课,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9.
当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的呼声很高,如何具体落实到某学科、如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写作教学这一角度探讨写作个性的培养,以期抛砖引玉。写作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培养写作者的创造性已成为共识,但是大家共同忽略的是:写作个性的培养。由于中小学的写作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的写作个性的培养,这是造成中小学生作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同时又指出,“个性是指在个…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标》)也已经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学成果逐步显现,教学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最近,在参加了几次美术教研活动后,我对如何才算真正贯彻《美术课标》精神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几次的公开课上,我看到学生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又是表演的,整个课堂热闹异常。我在想:难道这就是《美术课标》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在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算追求教学的“全面开花”,最后到底又能开“几朵花”?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提醒我们:阅读教学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凸显以人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个性,西方也称作人格,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需要等实施教学,以求得个性化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理念。如何实现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回归?下面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罗绒 《四川教育》2014,(2):66-66
尊重学生个性是否意味着可以不遵守规则?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会感觉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批评训斥吧,那是压抑学生个性;不加制止吧,教学又可能会失控,学生的“狂”和“野”将会变本加厉……其实,我们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不是无原则地、过分地对学生个性进行“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尊重个性与遵守规则并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儿童美术教育应注重张扬个性,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开发右脑。但是现实却未能如愿,教师在给儿童上美术课时,常常是自己作个范画,学生跟着画。这无疑使教学陷入了一个误区,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对提高儿童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及促使其个性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因此,要使儿童美术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应努力做到“四不定”。  相似文献   

15.
任永生 《学周刊C版》2011,(7):109-109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说明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学”,就是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即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师的“教”,使他们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并使其得到逐步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以人为本等理念.要求教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表现为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这样的尊重,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选择与发展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尊重”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一次全方位审视。  相似文献   

17.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和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人都是有情感的.在人的情感当中存在着愿意与不愿意、喜欢与不喜欢。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实现教育过程的以情动人呢?这需要班主任做好师生情感交融的“美容师”。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语文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了“注意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要求。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要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