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2.
李德忠 《军事记者》2011,(11):60-61
人接地气文冒热气 近一时期以来,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纷纷开辟记者"走基层"专栏,浓墨重彩刊发记者在基层一线的现场见闻。我们《前卫报》也大张旗鼓地推出"走基层·我在现场我报道"专栏,陆续刊发记者的亲历式见闻。一篇篇稿件像带着露珠的鲜花清新感人,深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3.
梁丰 《军事记者》2011,(7):25-25
一、军事新闻媒体历来重视记者下基层报道"基层是我师,官兵是我友""基层第一、士兵至上",历来是军队的办报原则。为此,一代代军事新闻工作者都非常注重沉到基层,到"源头"找"活水"。  相似文献   

4.
薛巍炜 《新闻窗》2011,(6):53-53
当前,不少报纸上我们都能看见类似于"新闻记者走基层"、"记者下乡"等这样的栏目,通过这些基层报道,我们能够最直接地面对社会高速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基层报道比例的加大,有利于传媒能够在旁观社会发展的同时,呼吁大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有利于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5.
高宏 《新闻实践》2011,(5):32-32
自2003年全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湖州市委宣传部、市记协设计了践行"三贴近"的"四个一百"活动载体(下百名记者、进百家单位、出百篇好稿、推百个典型)。从2003年开始,连续8年坚持开展百名记者"基层行",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州8年的"记者基层行"活动,先后推出了"创新破难基层行"、"率先崛起基层行"、"崛起之路一和谐发展基层行"、"抓转型促增长.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三农"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吉安电视台作为市一级电视台,离基层最近。记者经常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对农业、农村、农民比较熟悉,对做好"三农"报道具有天然的优势。吉安电视台在人力、物力有限,播出栏目也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努力做活"三农"报道。坚持服务理念2011年,江西遭受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和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7.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正集体改变着"说话"的方式和话语的内容。以"短、新、实"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成了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新华日报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把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的"记者基层联系点"同"走转改"结合起来,把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弘扬"走转改"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引导记者扎扎实实走基层。  相似文献   

8.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9.
去年8月9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单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湖北日报编辑部闻风而动,第二天就在一版开辟"走转改"专栏,刊登记者从基层采写的鲜活报道。半年多来,广大编辑记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0.
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获蛟龙。"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新闻,是记者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记者做好宣传报道应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  相似文献   

12.
"依照中宣部等5部委"走转改"号召,本刊推出"记者走转改专稿"。本刊记者将与通讯员一起,对全省档案事业发展与档案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市州县进行综合报道,达到"在基层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现场,说新话、说实活、说档案人心里话"的宣传效果。本期刊发的"郧西县委书记胡俟关心档案工作二三事"是开栏首篇。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全国各级各地的新闻媒体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纷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黄冈日报记者也当仁不让地加入到这一滚滚洪流中。其实,早在1998年,黄冈日报就拉开了"记者走基层"大幕。14年来,黄冈日报记者活跃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从未离开,而且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的记者知道,新闻的营养来自于基层,鲜活的素材取自于基层,情真意切的优秀作品埋藏于基层。  相似文献   

14.
"多面手""组合拳",笔者给二者统一冠名为"散打"。"散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笔者将"散打"融入传媒,是觉得散打对传媒有参照、借鉴功效,尤其对基层电视台记者来说,功效会越发显著。本文将从"散打"的本质归属、基层电视台记者为什么应该做"散打"能手、"散打型"与非"散打型"记者的执业效果等方面,对基层电视台记者应该做"散打"能手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翟爱俊 《新闻窗》2012,(2):14-14
时下,新闻战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为新闻单位带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鲜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18.
从去年开始,新闻媒体的走基层报道如火如荼。然而,部分走基层报道呈现出新闻要素缺少、静态生活展示等非新闻特征,这与走基层报道的初衷相去甚远。让走基层报道"走"得更具新闻性,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改进文风的大背景下,十八大后各级党报在基层党建报道中都想方设法积极创新。本文从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角度出发,以经济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论述了在基层党建报道上应该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转换报道视角,切实突出"新"、"近"、"活",让党建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相似文献   

20.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