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来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以所有者权益和员工人数作为投入变量,税前利润作为产出变量,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例,选择1999-2006年作为研究区间,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产出的平均贡献率近40%。结合对其年报的分析,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条件下,采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模型和经济增长的四元分解模型对安阳市各地区2004—2010年的工业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安阳市各地区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虽实现了增长,但总体低于其传统值,并且地区内部差距也较大。通过工业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发现,安阳市工业增长总体上是粗放的"要素驱动型"增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产出的贡献份额仅为5%。基于上述结论,结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提出促进安阳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光华  孙文生 《预测》2000,19(4):26-30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全要素综合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和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提高,而且该指标的提高速度,农村快于全国。1980-1995年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为41.2%。中国农村技术进步对新增产出的贡献份额是增长的趋势。中国农村技术进步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份额也是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大,速度快。但总体上中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偏低。因此,应加强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推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2002—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与产出的地区结构变化,并在测度研发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中国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构效应。结果表明,由于各地区研发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地区研发投入份额变化和产出份额变化并不同步。中国整体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得益于各地区的内部增长效应。研发资源的地区重配对整体研发生产率增长起负面作用,即存在结构负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来研究船舶企业技术进步状况.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以固定资产净值和员工人数作为投入变量、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变量,以三家上市公司为例、选择1999~2006年作为研究区间,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剔除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对技术进步与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并提出了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保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明贵  董娟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2,44(3):536-553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财务数据,采用LP法测算其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要素投入结构视角检验资本深化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偏低且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面对新发展、新阶段的竞争力不足;②资源型企业资本深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上游开采业、能源企业、快速资本深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国有资源型企业中更为突出;③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产能过剩效应是资本深化抑制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惰性效应虽存在但传导作用有限;④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组织资本较高和融资约束较低的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本文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要素配置决策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增长核算法中的"索洛余值法",选取1990—2019年中国由宏观经济总量统计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动水平。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呈现波动趋势,且与同期产出水平变动趋势相似。然后利用事件系统理论,结合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颁布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方针战略及相应政策实施所带来的"事件"影响进行分析,诠释了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成因,总结科技进步的趋势及发展要求。本文丰富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成因分析视角,为后续推进科技发展工作、定位改革关键领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目标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赵良仕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3,35(6):1229-1237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评估及其驱动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少的自然消耗实现人类福祉最大化,促进可持续的福祉提升,是生态福利绩效概念的核心内涵。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两个驱动效应,应用DI指数和DEA-ML指数分别对影响中国31个省域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空间上呈“京津沪率先提升,然后由东向西”拓展态势。② 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增速明显慢于人均生态足迹增速,使得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③中国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人类福祉增速慢于经济增速。中国31个省域分为中福祉增长和低福祉增长两类,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11个省域为中福祉增长类型,其他20个省域属于低福祉增长类型。④ 2006—2016年中国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⑤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整体由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共同驱动,根据驱动效应分解和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情况,本文将中国31个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分为经济主导提升型、福祉带动提升型、福祉滞后下降型、经济滞后下降型、总体下降型5种类型。本文深化了对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的认识,对中国不同类型省域采取差异化的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是知识技术吸收和扩散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人力资本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长期动态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增加能长期且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短期促进效果相比,中长期效果更高。这一促进效果在第6期左右达到峰值。据此说明,人力资本重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先原则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首先用清单分析法对我国西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核算,将其纳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框架,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和新古典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演进规律。实证结果显示:(1)考虑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反映出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呈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2)环境约束下桂川渝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云贵地区,贵州农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增长与环境双重恶化现象。(3)环境约束下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σ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时雄  柳剑平 《资源科学》2014,36(12):2549-2559
本文设计了两种节能政策(固定额度的节能政策和比例额度的节能政策),并利用中国各省1995-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根据加入能源消费的扩展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运用时间可替代DEA模型分析了在不同节能目标(54.4%,68%,90.5%,20%节能额度)约束下,中国这两种节能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最优路径,并讨论了全要素生产率对潜在经济增长损失率及最优节能路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比例额度的节能政策实施效果更好,节能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省的实际情况,生产率较高的省份在较高节能目标的约束下产出损失更大,而生产率较低的省份实施节能政策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的结论只能部分支持节能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环境波特假说,对于有的省份而言节能和经济增长之间还是面临着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潘丹  应瑞瑶 《资源科学》2013,35(7):1329-1338
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很少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约束,无法反映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真实绩效.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水资源和农业面源污染因素纳入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9年30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研究结果表明:①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政策误判;②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低于传统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测算结果,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出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③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农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6.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即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过去30余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亟待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来获得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形成新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可持续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的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从人力资本培养、应对老龄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