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倩 《学语文》2004,(11):4-6
读了《边城》,我感到了一种隐隐的悲伤。《边城》里所有的人都那么可爱。那么善良,然而清纯的翠翠,爽直的天保兄弟以及疼爱翠女的爷爷,却上演了一部悲剧。其实,那悲剧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他们都太善良了。  相似文献   

2.
《边城》中的爱情在一群淳朴善良的人群中却变成一个令人伤感的悲剧,这出悲伤无限的爱情悲剧,有翠翠自己的问题,有傩送兄弟的原因,以及封建法制对婚姻的限制和损益标准等各种因素的原因。所以《边城》中的爱情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此文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爱情悲剧行成的原因。首先,分析《边城》中各种人物特征对爱情悲剧形成的影响,然后,论述了在湘西现代文明的影响下造成了不能忽视的利益和权力等社会因素;最后,从作者的写作意义来看,深刻感悟到了爱情悲剧形成的原因及其更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读者的喜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它历来被读者认为是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仅看到《边城》人性美、人情美,难免会走向偏至。本文不否认历来对《边城》人性美的阐释,但侧重从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文化悲剧三个方面挖掘《边城》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读者的喜爱。《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它历来被读者认为是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词,但仅看到《边城》人性美、人情美,难免会走向偏至。本文不否认历来对《边城》人性美的阐释,但侧重从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文化悲剧三个方面挖掘《边城》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人们心灵的澄澈纯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家都不会陌生。的确,《边城》所折射出的湘西地域性的古朴民风、淡淡的乡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所反映的原始典雅的人性美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今天,我就想通过对《边城》的浅析来谈点我个人的悲剧观。众所周知,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把粉碎了的东西给人看;恩格斯则主张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不可能实现的冲突构成悲剧;如今,大凡评论家一般都将英雄因某种过失和错误而导致失败,甚至毁灭的完整过程称为悲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边城》描绘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那么美好,但由于人性的种种缺失却使得悲剧在此上演。作者自己也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将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或许这便足《边城》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发点吧!品读《边城》,能从文中品出悲剧的三重况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交织在湘西古镇,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凄美的《边城》。  相似文献   

9.
《边城》这一美丽的“希腊小庙”和‘世外桃源”,融入了沈从文潜心构建“湘西世界”的情感和艺术追求。沈从文通过对“不巧”爱情悲剧的编织和痛苦人生经验的写照来构建“边城”世界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小说.老船夫与其外孙女翠翠间的挚爱亲情,令人感动不已.小说中所反映的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也令人难忘.作家所描述的边城人民人际交往上的许多平凡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芒,散发着乡情的浓香.《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美的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令人心生怜悯,具有一种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节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展现了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卢斌 《教育文汇》2005,(9):61-62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纯朴善良的老艄公,情窦初开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和谐的生命图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整个情节的描述形成象征,以表达作者对古朴民风的失落的惋惜和重创民族性格的理想,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象征;把边城如诗似画般的自然背景作为人物性格形成的象征性氛围,用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和大老的死创造一种感伤的氛围,以此氛围象征作品感伤性的悲剧结局,形成了氛围象征;还运用了细节象征,让白塔、碾坊、翠翠的梦等细节也寓含了深刻的象征意蕴。《边城》中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艺术底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边城》中无论是老船夫、翠翠、顺顺、天保大老、傩送二老等主角,还是杨马兵等乡邻朋友都淳朴、忠厚、善良、热心、重义轻利。然而,他们将这个近乎完美的爱情故事演绎成一个令人心酸的结局。这有其必然性,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傩送、翠翠爱情发展不同步;自然纯美背后的无助;命运导致的悲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16.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永远新的旧故事”一样,因为阅历的局限,环境的变化,小说时间的久远,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边城》出自于沈从文,著名文学作家之手,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边城》,描写了一个普通小镇的社会状态。作者运用优美文字,将普通的小镇生活,以灵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该部作品,围绕一位名叫翠翠的普通船家少女的爱情故事,展开文章的叙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边城》这部作品的展现,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善良的,也清楚地展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美的强烈诉求。但是,在我看来,作者所描述的人性过于偏向善良,而关于坚韧等方面的描写存在着一定局限。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边城》与生活实际,就人性美进行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上的两颗明珠,其代表作《边城》和《倾城之恋》,都是以爱情题材的外衣展现对人性悲剧命题的思索,通过现代视野反观其二种爱情,形式虽然不同,一版乡下爱情神话,一版都市爱情现实,但在悲剧意蕴表达上的深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边城》所描绘的是一个在牧歌声中远去的时代,这里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生活习俗,最重要的是生活着“一群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融洽和谐,欢乐秀美,使每个人都沉醉在作者所编织的桃花源般的理想国中。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界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留下来的凄凉的余韵,那是生死契阔、回合无缘的伤感呀!“湘西人性美”的诗般意境只是梦中的光环,光环笼罩下的是梦醒后的悲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