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知在》有别于张洁以往的全部作品,它从多层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爱情观、悬之又悬的神秘感等多个角度作出了新的开拓。只有通过对新作的结构、内容、语言三个角度进行不同层次的解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不同以往的创作风格,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田娟 《现代语文》2007,(2):39-40
作为新时期出现的著名女作家张洁,以其独特风格的作品享誉文坛。本文试图从其孩子情结的角度出发,分析它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洁是个具有童心情结的作家.她的童心不仅表现在每部作品都是她内心真诚的流露,更表现在她始终用一种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脾性去看待社会及人生,作品呈现出一种未经世俗雕琢的蕴味.文章正是基于此,分别从张洁早期的小说创作、文学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以及她心中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这无疑激起了笔者阅读的兴致。比较早的研究张洁创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文郁的论著《张洁的小说世界》及何火任编著的《张洁研究专集》,此后便很少看到对张洁创作研究的新专论(何著还不是专论,只是研究资料专集)。而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第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乃至极端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其创作不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同时,张洁是一位创作勤奋的作家,一直笔耕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创作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3年)、《无字》(2002年)、《知在》(2006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2009年)、《四只等着喂食的狗》(2010年)等内涵丰富、驳杂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未进入作家论研究视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研究的一个遗憾。2012年出版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则对张洁创作做了相当全面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从早期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一直到近期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等,从张洁的小说创作到散文创作,从整体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具体作品内涵意蕴的阐释,从创作历史现场的重返到叙事艺术、心理化倾向、世界性视野及晚期风格等艺术特征的探讨等等,都做了相当扎实厚重的研究、阐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论者还以自己激扬、灵动的创造个性和饱满、热情的研究情感进入张洁创作的艺术世界,与作家的精神体验、个性心理相遇合,实现了一种新的个性化的灵性创造。因此,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是一部集论者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于一体的作家论专著。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末,古筝创作作品的风格、内容、形式都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专业作曲家积极参与筝曲的创作,改变了先前由演奏者单一创作的局面。筝乐作品在作曲技法、题材选择、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阴柔美是女性创作中一种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缠绵、委婉、纤丽,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和丁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权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作品创作风格不同,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性创作的阴柔美。从对这两位创作风格迥异的女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阴柔之美是女性作家所共有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张洁十几年来小说创作的总体把握,指出张洁小说风格已发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张洁式的文体、语言、行文节奏及个人情绪的严重流露与早期创作大相径庭.本文认为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也并未普遍地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尽管张洁本人并不承认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使她“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在著作中提出关于徐干文中盈满“齐气”。后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齐气”为徐干的气性和文风,这又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理解与再现都与语境密切相关;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作品风格特征的再现程度不尽相同.本文试以培根的散文“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异同,说明语境在风格再现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有着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在相互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尝试探索一条利用"传译作者风格"来研究译者风格的新途径。选取闵福德的译作进行例证研究,通过与原作进行对比,找到译者在"传译作者风格"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进一步探讨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18.
苏童作品审美精神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过程之中散发出的颓废之感。首先,苏童作品中流露出对生与死的关注,这是苏童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苏童对历史的解构彰显了人性之中的"恶",这也是追逐精神家园失败的一大佐证。作品中以边缘人物和底层人物构建起来的小人物舞台,在破碎、拼贴的历史中或残忍或暴力,这不但是对历史的控诉,更是对人性中恶的伟大昭示。最后,苏童追寻精神家园的失败反而造就了其作品颓废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余华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和叙述策略,但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充满了“狂欢”的精神和叙事特质,整体风格可总结为:八十年代的梦魇、九十年代的戏谑、2005年《兄弟》的魔幻。这些相似叙事特质背后隐藏着余华始终如一地以“狂欢”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策略再现客观现实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