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演示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根 《物理教师》2005,26(2):20-20,22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八章交变电流第三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中,关于电感、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课本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以说明“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和“交流能够通过电容器”.但对于感抗与自感系数、交流电频率的关系以及容抗与电容、频率的关系,教材中没有相应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电感是导线绕制成的线圈.由于电感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时,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描述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的物理量叫感抗.感抗的大小跟以下因素有关:线圈的自感系数L,交变电流的频率f.线圈的自感系数L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厂越高,阻碍作用越大,感抗就越大.因此电感有“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交变电流中,除电阻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影响,还有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有影响.一、电感对交变电流的作用1.一个公式:感抗公式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称之为感抗,感抗用X_L表述,其大小为x_l=2πfL.感抗的大小由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交变电流的频率共同决定.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感抗就越大.在交变电路中类似于一个电阻.2.二个结论:电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1)通直流、阻交流:这是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流而言的,因为(恒定)直流电的电流不变化,不能引起自感现象,所以对(恒定)直流电没有阻碍作用;交流电的电流时刻改变,必有自感电动势产生以阻碍电流的变化,所以对交流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演示实验设计的相关文章,近来有较多的物理杂志刊出,如《物理教师》2005年第2期上的《“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演示实验设计》和《物理教学探讨》2004年第10期上的《电抗演示器的结构及对容抗感抗的演示》两文等。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把低频信号发生器当作交变电源。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信号电压低、功率小、频带宽度窄,若把它作为交变电源,实验效果以及实验设计  相似文献   

5.
交变电流     
于文高 《新高考》2006,(12):11-16
高考对于交变电流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特征量及图像;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及相关电路知识的综合;电能的输送规律(如:2006年广东高考第14题).对于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只作定性要求.对含有晶体二极管的简单交流电路的考查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如:2006年江苏高考第15题).  相似文献   

6.
蔡东霞 《教师》2010,(16):99-99
在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一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内容的教学中.本人发现高二学生在电感和电容的定义、物理意义、作用、决定因素、能量损耗等方面的学习难度较大。本文从电感和电容的产生原因、影响大小的因素、在电路中的作用、消耗电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伟  管雷 《物理教师》2003,24(9):6-26
1 问题引入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193页研究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电路如图1,利用双刀双掷开关S分别接到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上,实验中要求取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当开关S接到直流时,灯泡亮些;当接到交流电源时,灯泡暗些,就表明电感对交变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第十八章第三节中 ,有一个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图 1的演示实验 .该实验电路如图 1所示 ,把电感线圈 L 和白炽灯泡串联在电路里 ,利用双刀双掷开关 S可以分别把这个电路接到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上 .实验中取直流电压跟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相等 .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灯泡接直流电源时比接交流电源时更亮一些 ,从而说明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 ,接直流电源跟接交流电源相比 ,电流大小有一定差异 ,但差异不是很大 .如果实验是用电流表进行测量 ,数据差异清晰可见 .而用白炽…  相似文献   

9.
1.电感 电感对恒定电流没有影响,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感抗来表示.线圈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感抗也越大.  相似文献   

10.
王修权 《物理教师》2010,31(9):46-46
1问题的提出 笔者最近听取了一节关于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第2册“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的公开教学课,教学过程中,有一学生问到电感元件产生的感抗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但为什么不会因此消耗电能,当时教者对这一问题只是搪塞而过.在评课过程中,该问题仍未解决.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对此问题做一澄清.  相似文献   

11.
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这一节的教材中,要求学生对电感和电容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一个定性的认识,书中对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表述为: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感抗也就越大.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表述为: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流电的频率越大,电容器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就越小,容抗也就越小.但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实验却较少,仅有两个实验,一个是对比电感对交直流电流的不同阻碍作用,一个是对比电容对交直流电流的不同阻碍作用.教材中和上面的表述相对应的实验却没有.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演示实验设计的相关文章,近来有较多的物理杂志刊出[1][2]。文章的共同之处是把低频信号发生器当做交变电源。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信号电压低、功率小、频带宽度窄,若把它作为交变电源,实验效果以及实验设计的完整性必受影响。如何获得交变电流的电源是本实验设计的关键。笔者作为一名电子爱好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心得,尝试将彩电开关电源引入,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功耗小,允许电网电压变化范围宽,不使用电源变压器等优点,一直被彩色电视机的电源电路所采用。彩色电视机电源电路的…  相似文献   

13.
正"交变电流"由三方面组成:第一是交变电流的定义及交流电的产生;第二是简单交流电路,由电感的定义、电感的作用;电容的定义、电容的作用组成;第三是变压器和电能的运输,涵盖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及输电线的损耗.本文侧重于总结出交变电流有效值公式教学的方法.一、正弦波交变电流有效值的计算公式推导1.正弦全波交变电流有效值的计算公式根据有效值的概念可以得出,与交流电产生相同热效应的直流电可以代替交流电的平均效果.但是由于交流电周期性变  相似文献   

14.
1改进演示实验的思考 基于学生已经具有“电阻对直流电有阻碍作用”的认识基础,学习电感和电容对直流电的影响时,只须将电阻替换为电感或者将电阻替换为电容进行对比,通过表现的现象认知电感和电容对直流电的影响。同理,学习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时,再把直流电源用交流电源替代进行对比,还是通过表现的现象认知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总之,设定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归纳法。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教学中采取了同一时刻将电阻、电感和电容对电流的影响的现象同时表现出来,并进行对比。达到了实验现象对比度非常鲜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新版高二物理(即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这节内容中,教材为了说明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的作用,设计了两个实验.即实验一和实验二.笔者认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特点,即频率高,自感系数大,电感对交流的阻碍作用大;反之阻碍作用小.实验一中只说明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至于阻碍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并未涉及.对电容而言,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一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内容的教学中,本人发现高二学生在电感和电容的定义、物理意义、作用、决定因素、能量损耗等方面的学习难度较大.本文从电感和电容的产生原因、影响大小的因素、在电路中的作用、消耗电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维兵 《新高考》2009,(12):6-8
一、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交变电流通过线圈时,由于电流时刻在变化,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自感自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就形成了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219面图17-7(与图1类似)为研究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演示实验,该实验这样操作:接通直流电源时,灯泡亮些;接通交流电源时,灯泡变暗(几乎不亮).由此得出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的结论,但不能说明219面第三段所说的"实验表明,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这一结论.第  相似文献   

19.
刘立毅 《物理教师》2006,27(1):18-18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七章第三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中,总结电容器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多数学生学完这一节后认为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器,而直流电则不能“通过”电容器.为使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课堂上我向学生布置练习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电容器和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第五章第三节,分别让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流经电阻、电容器、和电感,分别体现了电容器的隔直流通交流特点与电感的通直流阻交流特点,本教具效果好,制作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