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稗官为史之支流"是明清时期有较大影响的一种小说观念 .这种观念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等方面 .其成因主要可归结为"史学意识"的影响和统治阶级对小说的态度.它深刻表明了我国古代文(特别是小说)与史的不解之缘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发展状况的实际.总体上看,"史之支流"小说观念的影响有正负两面并呈前消后长的态势."史之支流"小说观念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透过这一观念,可以加深认识我国传统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特色,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五四"及20年代的小说理论主要是在破除旧的小说观念,确立新的小说观念,对小说的性质、功能作了明确界说,那么发展到30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意识"的深化,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小说现在与将来的关注;二是对小说内容社会化的强调以及现实主义典型化理论的探讨;三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这其中包括除主流理论家和小说家以外的小说理论家和小说家们对小说背景、故事以及叙事方法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倪惠颖 《天中学刊》2012,27(6):90-92
20世纪30年代,朱剑芒在对古典小说选集《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和《章台纪胜名著丛刊》的编选过程中,遵循"真"和"美"的小说原则,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对处于新旧文化转型的传统文人寄寓深切的人文关怀,颇具时代意义。两部小说选集的编选渗透了编者自身在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文人自身情感和文化命运的追思,以及对小说之美的独特理解,寄寓了其将古典之美与现代意蕴绾合的小说理想和人生境界。这一对新旧过渡时期部分传统文人历史和文化命运的关注理应成为五四之后"人"的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就普遍存在着一种"散文化"现象,"散文化小说"便是其中之一.它意味着小说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它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完全不同的审美形态和思维模式,显示出"散文化"的思维特征.而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当代小说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7.
湖南当代乡土小说的特色总的来说是秉承湖湘文化和湖南现代乡土小说的传统,注重对人和人性的关怀和张扬,体现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人文关怀之情,善于"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的描写.可以以1978年为界,分为1978年前的近30年和以后的近30年.前期的作品除了以上特点外,还具有政治传声筒的特点,而后期的作品则更多的是用文化叙事代替了政治叙事,由传统叙事变为现代叙事,注意采用大量的民俗事象和山水风景来表现主题,也较多的使用方言俗语,体现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无疑是以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构筑他的"疑古"理论的。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才能借助西方的近现代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近代小说观念作为古典小说观念的终结和现代小说观念的萌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维新运动前主要是继承传统,又在鄙视小说为"闲书"中出现一些新变化;伴随维新运动的酝酿与来临,小说渐渐受到较多的重视,社会功能得到关注与强调;资产阶级改良者大力提倡小说,着眼于抬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力争让小说进入文学殿堂.之后,鸳鸯蝴蝶派强调娱乐消遣功能的小说观念,表现出对传统小说观念的继承与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