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妈祖信仰形成了大量不同时期风格多样的妈祖造像。这些造像,系统地展示了妈祖形象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溶入了各时代人们对妈祖形象的理解,是造像师们的审美心态和时代审美倾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秉承了中国传统神像造型艺术传统,同时记录了妈祖的造型演变和民众的文化审美理念,成为妈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资产。从妈祖造像语言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民间造神的演变过程;从妈祖造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中国神像造像美学意涵的广大精微。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7,(4):15-21
论述南宋至清末,妈祖的封号实现了由"夫人"到"天后"的发展,并且官方重新塑造了妈祖"辅政庇国"的神格内容。从儒学女性观解析妈祖的官方形象,发现妈祖一方面满足了儒学中关于女性居"内"的要求,一方面又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这一矛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女性的"工具性"存在,指出妈祖文化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儒、道两家女性观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7,(3):19-23
概述闽南妈祖信仰与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闽南妈祖信仰的复兴经历了从"迷信"到"传统文化"的转变,而后成为文化资本与多方利益参与的平台,最后经历自身的调适而呈现出经济与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向海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了其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特征。认为妈祖信仰复兴背后的历程与逻辑给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复兴研究带来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妈祖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语系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妈祖信仰的起源地湄洲岛的巨型妈祖石雕像是妈祖文化的一个新"地标"。其异于传统的新形象,也传达出妈祖文化所衍生的由迷信崇拜到文化遗产的象征意义转移。湄洲岛巨型妈祖雕像的创新性体现在雕像外造型的现代化塑造与新时代文化表征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妈祖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歌颂着妈祖的丰功伟绩。从闽台妈祖文化背景下有关妈祖活动音乐及作品入手,对闽台以妈祖题材创作的音乐体裁进行归属,并归纳分析出现代妈祖音乐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音乐作为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歌颂着妈祖的丰功伟绩。文章以闽台妈祖音乐为研究对象,归纳两地妈祖音乐类型,分析出促进妈祖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再者对两地妈祖音乐特色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以希更好发展闽台妈祖音乐。  相似文献   

7.
刘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3):112-115
妈祖文化由南方传入天津后,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因不同时期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倾向性不同,受到不同程度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天津妈祖文化有了天津地方特色.本文从社会学、建筑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角度,采用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天津天后宫的妈祖文化在形象定位、神职功能、事务管理、装饰隐喻等方面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7,(3):24-30
以携程网、Trip Advisor等相关旅游网站有关妈祖文化旅游地湄洲岛的1374条游客短评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利用ROST Content-Mining软件对收集的文本进行数据分析,提取高频特征词并进行两两共现和语义分析,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对应分析的变量,进而深入分析湄洲岛作为妈祖旅游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感知的特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妈祖文化、优美的海岛风光和丰富的体验是游客TDI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和海岛旅游是妈祖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湄洲岛游客的TDI层次感知包括:空间位置形象认知、旅游地类型认知和旅游地地方性认知;湄洲岛游客的TDI负面感知因素分为景观、设施、服务和安全感知4个主类目。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妈祖为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海神,她的传说事迹带有很强的神话性特征,但分析其精神实质,妈祖更是儒家孝道思想的体现者,是孝慈思想的典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本根文化,因此她的信仰得以传播广大。对妈祖的崇奉,对中华精神的弘扬与凝聚也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之一,聚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和卓越成果.使儒释道等多元文化完美融合。其审美内蕴负载着中华民族广阔的心灵胸怀,凝聚着炎黄子孙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感,融合了民族文化“和”之神韵精髓、社会交际之从容优雅、诗酒风流之典雅浪漫,具有雍容华贵、庄严肃穆、秀外慧中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1.
自唐伊始,民间信仰习俗中就确立了以龙王为主导的海神信仰。宋代,又出现了湄州林氏女飞天的故事,并持续受到历代统治者赐封,成为沿海民众普遍崇奉的妈祖,并取代龙王成为中国海洋信仰的主神。民俗信仰是民众生活的抽象反映,从龙王到妈祖海神信仰的变化彰显了中国海洋社会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小说《所罗门之歌》里具有传奇色彩的派拉特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她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却并不完全了解家族的历史;她独立自强,一直坚守着黑人民族文化传统,却没能与时俱进、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她有着大爱,并随时愿意帮助别人,可却被排斥在黑人群体之外,实际上她一直游走在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13.
潘金莲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典型形象之一。但真要解读她,却发现《水浒传》里的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民俗里的潘金莲,戏曲里的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潘金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为自己活着,被他人利用,以嫁人与偷情为其生命全部的悲惨女人;一个附衬武松主传,没被充分展开,留下若干思考,尚可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因此,《水浒传》的潘金莲,只是勾奸夫害本夫一类丑恶社会现象的代表,还算不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4.
朱淑真是宋代文坛上的才女。她从娇弱而坦率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执拗的少妇,性格由敏感发展为大胆、叛逆。从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憧憬、幻灭、抗争的心路与诗路历程,通过作品分析,能够看到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16.
《葬花吟》中有关“花”的意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葬花吟》中花人融为一体 ,林黛玉明写花 ,暗悲己 ,花成了黛玉的象征意象。花飞花谢的无奈 ,正是黛玉对自己人生的感慨。花容易逝但却洁身自好的品质正是女主人公孤傲高洁灵魂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8.
含蓄蕴藉的语言奇景--王安忆<长恨歌>语言艺术赏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方面不断探索总结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小说语言特点,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具体化的语言风格而追求抽象化和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风格的一致性、语言的日常化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载体而衍生发展的一种民俗文化,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她的价值、功用也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文章在分析妈祖文化的核心价值——妈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了妈祖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准确把握妈祖信仰,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宋晓杰的诗歌并不执泥于女性意识的呈现,而是热衰于体会日常生活所蕴含的诗意。、她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中年心态”,特别关注对命运的想象和书写,诗行当中洋溢着对亲人、对故乡的热爱,宋晓杰的诗开掘了连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新路径,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当代世俗生活进入诗歌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传统写作资源、习惯完成时代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