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产生。联系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困窘,凝缩了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实际反映着启蒙话语与现实的错位,成为对启蒙者的观照和反思,让恋爱叙事进一步增添了启蒙叙事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现代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运动中,男性启蒙者由于社会性别身份的历史传承带来的男权意识,使其在女性启蒙课题上无法避免的存在着对女性性别压迫根源问题态度上的游离和规避,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只是五四启蒙者的现代性想象.由于西方女权主义兴起所不可少的社会背景的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并没有在五四启蒙生成的第一代女性书写群体冰心,庐隐,凌叔华等的文本中出现,她们的文本局限于对五四男性启蒙话语的回应与附和,自觉地让度出文本的叙事主体的位置.启蒙话语下的女性言说只是他者的叙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仍是“空白之页”。  相似文献   

3.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4.
《祝福》里鲁迅为我们塑造的启蒙者形象才刚刚从历史的枷锁中挣脱,在面对被启蒙者的时候,精神上的痛苦挣扎不自觉地替代了本该付出的行动。通过与等待启蒙的阿Q的对比,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进入启蒙者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启蒙者真实处境清醒的认识,和对启蒙者清晰而彻底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观照传统与现代的思维悖论对近代文学革命造成的文化困境,"诗界革命"无疑具有标本的意义。从"新学诗"到"新派诗"再到"新体诗","诗界革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和调整。思想启蒙与诗歌创新在具体实践中的龃龉,体现了近代启蒙者皈依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传统思维和逻辑结构没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转换,极大消减了"诗界革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7.
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启蒙故事中,启蒙者的素质问题像是一个圈套一样-启蒙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启蒙者并不具备启蒙的条件,它作为一种基本判断模式解决着文化(文学)上的许多问题,笔者以《吃茶》为例想要说明的是,受众的素质问题可能是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带来了启蒙的偶然性,引起了启蒙的畸变,在这种说明性方面,《吃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它的隐喻意义有一批文本来延续它。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伤逝》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的叙事伦理,包括叙事的内容层面和叙事的形式层面。从叙事内容上看,《伤逝》主要呈现的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爱情的困境,但其中同样丰富地存在着当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存伦理、启蒙伦理上的困境与悖论。从叙事形式上看,《伤逝》以手记的形式展开讲述,人物叙述者对事件的叙述顺序精心安排并使用内心透视叙述策略。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家把作品当成了一种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现代启蒙方式,通过写作探讨和回答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隐喻包含了启蒙主题文学文本的核心素材及编排法则。作为典型的启蒙主题文学文本,鲁迅的《野草》对启蒙者的剖析遵循了洞穴隐喻对启蒙者的解读。具体到文本内部,《野草》中对"看"的描摹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灵魂转向的经历,对"走"的叙说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离开洞穴的过程,对"战"的书写呼应了洞穴隐喻中启蒙者回归洞穴的遭际。  相似文献   

11.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者对农民的启蒙活动,因为所采取的广场宣讲形式与农民接受习惯的隔膜而导致失败.赵树理的创作起点便是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他依据自身对农民文化心理熟悉的天然条件改造民间文艺形式,用以传播启蒙思想,而时代主流政治话语对文学大众化的要求也促使它把赵树理树为新文艺方向,因此启蒙思想得以在农民中间广泛传播.但同时,政治话语的目的重在意识形态宣传,从而造成对他的思想启蒙话语的压抑,农民在对赵树理作品接受过程中,也依据自己固有的欣赏习惯进行取舍,往往注重欣赏其通俗的文艺形式,而忽略了所包含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乡土抗战小说在关照农民民族解放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战争也是开掘个人意识觉醒的促进剂。农民在经历了抗战启蒙阶段、独立个体性觉醒阶段后,最终在民族解放中获得了新生。在获得国家政治独立的同时,农民也在抗战的烽火中涅般木,获得了精神独立。这种双重叙事主题体现了对农民与战争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4.
从一个读者的阅读直觉说,观鲁迅小说,被启蒙者始终处在受审视的低位,他总是把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对立起来,启蒙者似乎就是一个拯救者,被启蒙的人群不堪种种,需要批判。需要启蒙的人群虽然是不幸的,但他们同时又让人很生气。这就造成了二者天然的人格对立,甚至是无解的对立。告诉学生真实的鲁迅和复杂的鲁迅,比告诉学生正确的鲁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维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综合体,是对教育实践的观念化概括和升华。教育启蒙思维是在教育的"启蒙"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启蒙"为精神向度、实践目的论和方法论支撑的观念形态,其实践指向即是"使人成为人"的启蒙教化,体现着超越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在当代,推动教育启蒙思维的实践转化,需要坚持"人的启蒙"的使命,使其突破"奴化教育"、"物化教育"的束缚,并积极转向"人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启蒙事业之难与效果之微既有启蒙者个体的个我性根源,也有大众本身接受启蒙的难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主人公"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他异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了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在以"狂人"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启蒙者思想进行解读中看到:作为传统社会的"独异力量",启蒙者与社会传统有着无法割舍的悲剧性联系,正是这样的尴尬处境造就了启蒙者复杂而又具有超越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新作《启蒙时代》是其近十年来创作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一向关注生命成长的作家在这部新作中既探索了以南昌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后革命时代"的迷茫、寻找与成长的艰难历程,也探索了父亲一代由启蒙大众到自我启蒙的内在成长。小说既是对现代文学中启蒙叙事的续接,又是超越。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教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教育性"。具有双重学科属性的教育史学,其叙事研究也兼有教育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特点。教育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体现在"生活真实""、逻辑真实"以及"情感真实"三大层面;其"教育性原则"体现在"教育性的历史"和"历史的教育性"两大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历史的"真实"叙事得以被重新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