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徐静 《文教资料》2010,(18):30-32
嘲谑之风由来已久,唐代尤盛,笔记小说《朝野佥载》乃是这一风尚的集中反映。初唐文人间的嘲谑具有游戏性、排异性和模拟性等共同特征,其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意蕴,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初唐文人生存状态和文化环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罗小霞 《文教资料》2013,(32):27-29
唐代嘲谑笔记小说题材丰富,主要类别有:嘲物;嘲讽人品或行为不雅的人;纯属恶搞,时涉低俗。嘲谑笔记小说产生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是笔记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结果。嘲谑笔记小说的创作手法主要是夸张和反复。  相似文献   

3.
古有攀龙附凤之说。宋代吉州某举子就是其中一个。他赴京赶考,为了金榜题名,竟把自己的姓名与一代文宗欧阳修拉上关系,并在牌子上书写成文字挑在担竿头。于是有一好事者为之吟了这样几句打油诗:有客遥来自吉州,姓名挑在担竿头;虽知汝是欧阳后,毕竟从来不识“修”。一个举子乱拉关系,说到底他并不认识欧阳修。显然,这是拉大旗作虎皮欺骗人。此诗妙在末句,一语双关,特别是利用“修”与“羞”的谐音,予以有力的戏谑和嘲讽。好事者嘲某“举子”诗  相似文献   

4.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唐代落第举子出路主要有寻求入仕、回家归耕、经营商业、皈依宗教、隐居他乡以及从事教育等。唐代落第举子的出路选择,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思想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彭静岑 《文教资料》2011,(36):24-26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政治宽松,广泛流行着嘲谑的风习,而文坛更是盛行此风。不论是身居高位的公卿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官吏,都喜好嘲谑。不论是用来问候调笑,还是针砭时弊,总之.嘲谑在文人的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反过来,它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文离不开联想。话题 (文题 )单一 ,联想就简单 ;话题 (文题 )复杂 ,联想也就复杂。简单联想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得最多。例如 :提到“青松”人们就联想到“风骨” ;提到“杨柳”人们就联想到“谦逊” ;提到“白雪”人们就联想到“高洁”。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清代大学问家纪晓岚曾任江南主考官 ,一次考前外出散步 ,遇见一群举子聚会吟诗 ,纪晓岚也忍不住想去凑热闹。谁知这群举子有眼不识泰山 ,竟然横蛮地拒绝这位主考官。其中一个举子指着柳梢头的麻雀说 :“请以麻雀为题吟诗一首”。纪晓岚随口吟道 :一窝两窝三四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相似文献   

8.
唐代落第举子留下了大量落第诗文,袒露了应考落第后的心迹.研究这些落第文学,可以窥探这种科举热潮的现象后面应举人屡败屡战的社会原因以及落第举子应考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今山东地方东部,是具有浪漫精神的齐国,西部是继承古典文化的鲁国。这两个故国对后人影响至深,直至今日世人还是响亮地称山东为“齐鲁之邦”。齐鲁的山多嶙峋怪石,无论攀登哪座,都会有“小天下”之感。踏上齐鲁大地,你会立刻感受到浓郁的民风民俗,被淹入到憨厚、豪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人群当中。与山东人喝一席酒,那种任性、倔犟和“劝酒”的技艺与套路足会让你记住一辈子。听说过去有对举子在京会考,两人争说自己的家乡好。江南的举子说家乡是“千山千水千名人”,山东的举子则说家乡是“一山一水一圣人”,江南的举子闻后无语。如果翻翻中国历代名人录,位于前几排的那些名字,十有八九为齐鲁人。常挂在嘴边的,除了孔子,还有孙武、扁鹊、墨子、鲁班、孙膑、孟子、姜太公、齐桓公、东方朔、匡衡、郑玄、晏子、诸葛亮、左思、王羲之、刘勰、贾思勰、李清照、辛弃疾、张泽端、戚继光、刘墉父子、蒲松龄和武训等精英人物,也印证了杜甫那句“济南名士多”的定论。著名的景区景点:泰山、孔府、趵突泉、蓬莱阁、大明湖等。  相似文献   

10.
南朝文人借用“千字文”、笺疏、檄移等应用文形式创作的作品,嘲谑谐趣,语言通俗。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它们在文体性质上属于俗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作为“红色”激情年代的史诗力作,《红日》的革命战争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特征:酒神精神的强力快感、集体表演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隐退,而“理想快感”彰显。  相似文献   

12.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都市的兴建与初具规模是中国通俗学必然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向的社会背景。受到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等选许的《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皆在1903年开始连载的“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现代型社会小说的启端。这些作品为中国现代化化市场的打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界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简·奥斯丁以其作品中轻松诙谐的喜剧艺术、细致入微的讽刺风格而备受世人喜爱。《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丁讽刺艺术使用最完美、最富有幽默性语言的经典作品,以它为代表解读作者的作品风格。简·奥斯丁的作品作为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带给我们幽默的喜剧世界的同时,其中蕴涵的讽刺更值得我们现在乃至将来的人们深思,引人发醒、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5.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视觉时代",或者叫做"网络时代",也可以称"新媒体时代"。然而网络环境,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阅读现状,给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果戈理的作品以揭示下层人物命运和巧妙运用讽刺著称,对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的同名作《狂人日记》在借鉴果氏作品的同时,在主题、结构、修辞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突破,然而却在肩负社会使命的同时弱化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讽刺诗形式多样,特点众多,这里只分析其中三种形式:利用组诗、通过描写、应用“比”的手法。  相似文献   

20.
遍观《历代书法论文选》及其《续编》,以“奇”字论书共达200多处,涵义各有不同,是书法理论中不可缺少的概念体系。因其少有单独出现,往往与其它词语结合在一起表意,所以将其相合或相对的概念进行分门别类,加以归纳和对照,可以从不同角度更清晰地把握这个概念的涵义及其在书法理论中的价值,以及它在不同审美观念的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更可观照当下书法审美中时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