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赵本山小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文艺现象,从东北二人转、小品再到后来的本山商业帝国,表征了赵本山文化产生的基本过程。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赵本山文艺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并进行反思,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影视"韩流"是中国当代发展第三个十年(1997-2008)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韩国影视文化在我国青少年成长中呈现生态化融合与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影视"韩流"对我国青少年心态、智力、情商教育成长的重要作用,透视其影视教育影响,挖掘其生活认同与内在意义,以期以新的影视平衡构建符合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视生态.  相似文献   

3.
音乐批评依据着某些基本的客观标准来对音乐现象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说,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形成了众多的音乐批评流派,在20世纪西方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影响下,音乐研究开始走向“音乐文化研究”,“语境”成了音乐批评的重要因素.当代音乐批评应站在审美与和谐的角度去欣赏、感悟音乐.体现音乐评论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詹姆逊对当代文化的研究入手,探讨詹姆逊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首先本文梳理并阐发了詹姆逊的文化观念和批评观念,接下来从大众文化、后现代建筑、影视艺术三方面具有分析了詹姆逊的理论贡献和文化批评实践,本文认为,詹姆逊转向后现代文化是一位关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然发展,这种视野的调整表现出詹姆逊的探索精神和理论勇气。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红色文化资源便在文学、影视、旅游等多方面的应用表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当代创作者们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多倾向于影视和旅游方面.作为红色文化在文学表达方面的成果,红色文学在当代的发展相较于影视和旅游等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而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时代更迭与受众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武汉出...  相似文献   

6.
当代影视作品中,始终活跃着古典诗词的身影,表现出对古典诗词的当代接受,以新的形式演绎古典诗词的文学价值,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文章主要从当代影视对古典诗词的接受方式、接受特点和接受效果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影视创作对古典诗词的接受。  相似文献   

7.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研究中对西方惯有的分析式学术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对西方中心主义和术语霸权进行了批判,并刻意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融学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散文"批评方式,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娱乐,体现出在当代跨文化语境里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批评价值的再认识与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从先有小说再到影视,到先有影视再到小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影视发展的自然产物。由于受到影像化、信息化、市场化大潮的影响,这种从影视到小说的跨越已经成为当代一种主流影视文学现象,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影视到小说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小说的广阔性、无限性比影视的固定性、有限性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阐述影视之外的弱化、隐藏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在吸引读者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本文从影视小说的兴盛概况入手,对影视和小说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从影视到小说的发展态势、文化现象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从影视到小说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入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被农民"、"老农民"、"超农民"三个方面清理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与"农民"这一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纠葛。通过对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历时性考察,认为赵本山选择表演现在这样为人熟知的"农民"形象,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他持续多年以"老农民"形象示人,这种角色的稳定性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春晚的审查筛选机制助长了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固定化,限制了赵本山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赵无极绘画中"书写性"语言出现在其转折期的作品中,他绘画中的"书写性"表达形成了他独特的抒情抽象画风。与此同时,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也兴起了一场"书写热"。但是赵无极的"书写式"语言更加东方化。本文试图通过阐述赵无极绘画语言中所表达出的东方气质的"书写性",与西方绘画在视觉上的书写形式和书写意境上的差异,从而探讨了"书写性"语言在现当代艺术中的体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代艺术领域常有使用废弃物进行创作的现象,废弃物在当代艺术视野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我4r1.~以当代艺术为视角重新审视废弃物的涵义,并对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废弃物作“无用之用”的思辨,通过反思与批判,探讨“无用之用”时现实产生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当代中国美术的“话语权”如何建构,中国绘画要想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成功,除了高度的敬业精神,更需要“特有样式”,以展现“异域”文化的奇观效果。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不可回避的便是文化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策略,我们的绘画现在已经没有在西方话语权中生存,而是在市场话语权中“被动”生存。在追求“大众化”的进程中,让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获得回归,从意境的生成中获得当代绘画的全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生命形式”论的动因是:对盛行的形式主义文论和语义学批评的反拨和纠正;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的改造与超越;对艺术“自我表现”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卡西尔“生命形式”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艺术“生命形式”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范迪安先生在《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中将当代艺术创作的图像资源形象地称之为"图像生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无法回避对图像资源的利用问题,大众视觉图像资源的泛滥,提醒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应加强对绘画形式语言的试验与探索,超越"图像"品质,不应放弃"绘画性"的追求,依靠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造型、色彩等来展现绘画艺术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赵本山表演的喜剧,其成功之处在于努力对通俗艺术的优势加以发挥,突出喜剧的消遣娱乐功能,将讽喻同娱乐有机结合,突出情爱因素,贴近现实生活。其不足主要有二:过分倚重喜剧的搞笑功能,使喜剧显得甜俗甚至粗鄙,又隐含着对男性世界的极端不信任。赵本山喜剧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在保持其优点的同时,努力走雅俗共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以“复数的解释和记忆”颠覆既成的、统一的“历史的讲述方法”是1964~1967年前后大江健三郎最关心的问题点。本文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从小说体现出来的“历史的叙述方法”中考察大江健三郎的历史意识,以及因这种历史意识的介入而达成的文化批评的情状。在《万》中,关于万延元年农民暴动的所有传承、记录、记忆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以特定的意图被讲述、被接受的,而大江所真正要抒写的绝非“历史”本身,而是重复着这种“历史”的“当下”。这部作品是深层次进行民族反思的操作.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作家通过对“历史”的唤起和对“历史意识”的追究来进行的对日本近代史的批判。大江健三郎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又开拓出了他身为“启蒙者”的又一条新路.即通过对历史的追究进行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