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的变化无常、不可理喻颠覆了对待世界、历史和人生的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类陷入极其滑稽荒诞的生存困境.当“荒诞”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之时,反观在这种审美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创造我们不经要问“荒诞”是毁灭,还是创造?  相似文献   

2.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荒诞美学是贯穿现代、后现代时期重要的美学形态.在主体性衰落的后现代主义时期,荒诞美学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危机.但是主体性的式微也意味着另类意义的解放,解构化的时代也彰显更自由的审美建构.荒诞在审美范畴上的否定性与客观性,审美表征上的“悖论”、“戏仿”与“不确定性”,美学形态上的平面化以及美学价值上的自由超越性产生了丰富的意义内涵.荒诞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更促使后现代美学历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5.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8.
属于前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与西方后现代美学在符号学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艺术和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因此它们可以结成联盟反对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但前现代的中国美学与后现代的西方美学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艺术服从现实原则,后者强调现实服从艺术原则,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美学在弥补后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虚拟性上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法完成的现代性:审美救赎理想的消解与时代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学者韦伯提出审美救赎的概念,它以审美自律性、审美的个体本位以及感性特质来为审美自身划界,反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人性造成的侵害,并力求与自由理性一道,共同完成启蒙所规定的任务。然而,在现代审美文化形态中,艺术的审美特性已与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从形式上消解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观念、商业标准以及对于大众虚假需求的满足.则宣告了审美救赎理想的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后,不同文化领域的西方后现代思潮的论著已被大批译介过来,但后现代神学的作品却一直付诸闭如。戴维·雷·格里芬的这本《后现代世界中的上帝和宗教》的副标题正是《后现代神学论丛》,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于是接受了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的邀请,动手翻译这本书。“后现代主义”时下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术语,但我对这个“主义”却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真的有这样一个“主义”吗?如果有的话,那它的基本范畴和纲领是什么?它的体系又在哪里?后现代思潮的大师利奥塔德(Jean-FrancoisLyotard)的提法是“后现代状态”(Lconditionp…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后现代社会的莅临和审美的泛化,使当代文化形态开始发生重大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过分依托消费主义而消弭了审美主义的文化精神,艺术的生活化诉求导致艺术本体生命的沦丧,“精神的美学”变成了“眼睛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就是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而是指消费社会和传媒时代来临之后形成的表象世界和深层心理的审美化,是泛审美文化的一种现象学描述。审美和艺术向日常生活的扩张导致艺术自律性的消解,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兴起造成了艺术“光晕”的消失和艺术作品稳定性价值的解体,精英艺术开始与大众文化融合并形成新的时代景观。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语境下采茶戏的生存和发展 --以粤北采茶戏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其他民族传统艺术一样,采茶戏艺术也面临着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份认同”问题。而采茶戏之所以一直能显露出较强的生命力,乃是一个待以掀揭的“摩耶之幕”。以粤北采茶戏为例,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其生存之因,同时从审美的角度,发现采茶戏无论是从价值归趋、还是审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与后现代艺术有相通处。由于后现代艺术思潮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力太大,致使采茶戏陷入发展悖论。如何直面悖论,笔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3.
本单元四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分别为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能较全面地体现这些文学流派的总体特征。但在学习中,不要先盯住其总体特征,而应先一课一课熟悉每篇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然后下一番比较辨识的工夫,找出各自的特点并最后归纳,再借助教材中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就不难了解其总体特征,吸收其精华了。本单元的作品读来给人一种荒诞离奇、虚幻难实的感觉。其实,文学总是现实的反映,这里的虚幻荒诞也是真实。不过,“真实”与“真实”不一样。四部作品,其“真实”的表现情…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蓬勃兴起,思想和艺术上都表现出“荒诞”的特点。思想观念方面.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表现形式上,即其艺术特征的荒诞化,不重貌似,而重传神。  相似文献   

15.
杜卓选 《培训与研究》2002,19(6):99-101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审美理想出现偏差,作品荒诞怪异不为大众接受。因此,培养学生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教育体系。重塑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对于目前高等美术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论证了后现代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的若干审美特征,认为它是“超美学”,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消费化有直接关系。它体现出后现代认同的工具理性,排斥了人文理性与历史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回顾西方审美主义由古希腊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再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质态,可以见出审美文化永恒地自我颠覆的特征。生命的自律性演绎是审美文化形式变迁的根源;对生命形态的追诉,是审美文化自我颠覆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生命形态对于审美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艺术精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换是一个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过程。本文旨在提取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美学灵魂作以比较分析,从而揭示这一历史性转换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追问西方艺术流变的潜在意蕴:以“悲剧”为美学灵魂的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精神、乐观主义气质及艺术形式上的和谐完整性;走向“荒诞”的现代艺术如何以非理性、悲观及破碎裂变的艺术形式向古典艺术发起反叛;从悲剧走向荒诞的这一转换发生的美学、哲学、历史现实原因,及两者共通的美学主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丑”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结出的酸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西方读者之所以普遍对这种“丑”艺术表示认同和接受,乐于咀嚼这颗现代文明的酸果,主要是因为现代艺术对西方异化现实的真实表现和反和谐的形式创新,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20.
"荒诞"指不合情理、毫无意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荒诞"方面成就斐然,卡夫卡、萨特、贝克特等是这一文学潮流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在表现人的绝望和孤独、理想的虚无、存在的荒谬等方面,具有深刻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荒诞派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精神出现危机而反思"存在"的结果,它具有批判、揭露、救赎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