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就不能只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对学生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学生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了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单纯地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不仅割裂了学生活动的“量与质”、“形与神”的关系,甚至会造成对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活动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笔者称其为三种状态.即“感官动”、“思维动”、“思想动”。 一、感官动 感官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活动。它一般指学生的外在活动,比如提问、讨论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其教学设计时,常常会出现几种现象:第一,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足以让学生开展活动。有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无法进入情境。有的情境信息太杂乱,学生无法把握讨论的方向。有的情境含义又太过直白,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第二,提出的问题不足以让学生或者没有办法让学生活动。有的问题空洞、跨度大,指向不明,学生无法找到活动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在儿童教育中,教育爱就是教师施予儿童之爱,包括本体论、情感和活动三方面的内涵。从本体论角度看,教育爱是一种驱使教师与儿童融合的本体性亲和力量,这揭示了教育爱的普遍性和迫切需要性;从情感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对儿童的一种纯真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儿童的喜爱、热爱等,这也是许多人所理解的教育爱的内涵;从活动方面看,教育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促进儿童成长、增进其幸福的主动活动,它包括三层涵义,即教育爱是主动的,教育爱是一种活动,教育爱是一种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主动活动。教育爱的本质就是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而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反思课堂创设的情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情况,还要反思课堂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运用能力是否提升,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教研活动中所展示的课应该是反映师生真实水平的“日常课”、“常态课”,只有回归自然、真实的状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体现以人为本。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一、从脱离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向创设富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的常态课堂回归。二、对学习主体放任自流向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下自主建构的常态课堂回归。三、不切实际,资源投入高昂的教育行为向低成本、高质效的常态课堂回归。四、由重形式、轻实质的教学向形式与实质并重的人文常态课堂回归。  相似文献   

6.
核心素养培育使教育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正确轨道。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涉及三个关键问题,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怎样教学。这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知识的来源、本质、结构与价值,并将各形态的具体知识与核心素养对应起来,基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建构学习。教师再以有层次性、挑战性的问题链统领教学活动全过程。由此,清晰、系统把握知识、学习与教学三者的关系,从而真正将知识、问题、情境融为一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系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学习迁移,进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儿童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活动设计过程中的泛化和活动执行中的泛化,其原因在于课改新理念的冲击、学前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多元教育价值的泛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明确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提升儿童教师的活动执行力,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实现儿童在教育活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 :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 ,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 ,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提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 ,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是“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 ,包括创新潜能的充分开发 ,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 ,多一点耐心和宽容 ,爱护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异心理 ,鼓励大胆猜想、质疑发问。1 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 ,课堂师生人际关系 ,课堂活动质量和课堂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情境。创设…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激励学生去参与、去体验的过程。而以问题情境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堂中应用。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用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是否有价值,是否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将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值得我们教师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从而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中,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就新课改下如何有效设计问题的价值、内涵,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