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阳 《成才之路》2023,(9):125-128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关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对“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进行阐释,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并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借鉴,以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莫焕茂 《广西教育》2004,(9A):16-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但文言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四读”法教学,效果颇好。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新课改中提到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同时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作为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对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后可知,通过“细读文本”这一方式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工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分别从语言特色、汉字结构、文本内容及文段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文言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祁军勤 《成才之路》2020,(10):63-64
当前语文教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核心,采用灌输式授课模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弊端很大,学生很难从根本上对文言文进行理解和掌握。文章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探究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并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是对一名高中生应具备的文言水平的总的要求。高考语文命题把文言文阅读作为一个板块,使文言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关系及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大语文教育”观念下,文言文教学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各种有关文言文的教辅读物充斥于教师的案头和学生的书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就成了师生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和理科课程比较,理科课程属线性思维,逻辑性强;而语文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6.
陈雪 《现代语文》2006,(3):73-73
文言文教学创新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总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被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旬句清楚”。这也就是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觉得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根源所在。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应该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贯彻如下六点:  相似文献   

7.
李淑金 《成才之路》2010,(15):42-42
文言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一直是学生学起来头疼、教师教起来犯难的“硬骨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文言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最后发现——文言文的教学之路应是教得“趣”、练得“实”。让“实”与“趣”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软肋”,语文教师一直在苦苦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年代的推移,语言的演变,生活的变化,信息源的扩展等因素,现在的学生离文言文是“渐行渐远”,虽然老师也花足了心思,但效果却很不理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培养起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与兴趣,只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个苦不堪言的差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金娟伟 《考试》2009,(1):48-48,52
新课程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让初中生走近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可谓迫在眉睫了。而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是让文言文教学柳暗花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文言文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文读背教学方法。一、听读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
王振 《教学随笔》2016,(5):57-57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语文教学需要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相关问题,本文从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语文”的源流思考,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故事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尹林森审美教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美育。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我们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我想就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谈谈...  相似文献   

14.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问题,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够实质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借鉴前人的有效教学理念,浅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四个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我国语言文字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汉语言文学的作用,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其有畏难和抵触情绪等原因,文言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文言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也在于大多数教师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把学生培养成“乐知者”。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初中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起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和接受传统美学熏陶。但文言文也是语文教材中让学生、老师都头疼的部分:学生怕背,老师怕批改学生的默写;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往往无从下手,由老师来讲,学生往往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就特别需要摆正“扶”和“放”的关系。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环节中.笔者积累了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艾苦文是现代语义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140篇课文中文言文占40%的比重。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达到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感悟到,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抓好四要点;  相似文献   

19.
朱云峰 《成才之路》2012,(12):68-69
自新教改实行以来,在语文教学的领地里,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教学,文言文教学仍然是一派荒凉寂寞的景象。文言文教学已经形成刻板的模式——灌输式或串讲式。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但文言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四读”法教学,效果颇好。一、引领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文言文语言的特点,要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主要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感受文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