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经典就是让学生读"最永恒的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培养诵读的习惯,享受诵读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根据县教研室《关于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积极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徐斌 《甘肃教育》2020,(4):49-49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民族精神之魂,内容广博,意蕴深刻。现代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是"快餐文化",更需要国学经典的浸润感染,以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完善人格教育。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定型时期,诵读国学经典,领会文化精髓有利于学生"向美向善"发展,让学生借古人的学习之道增强学习效果,借经典智慧调适心理减轻压力。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学校要组织老师根据本校实际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诵读气氛,在践行中传承国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加强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熏染学生的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是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中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从营造书香环境、开发诵读课、搭建实践平台、形成多元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经典诗文虚拟"诵读驿站",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包含听、赏、读、练、演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版)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为此,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让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则须探索并实践经典诵读中的文化浸润途径。一、身体力行,点燃"诵读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教育规律揭示:道德教育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风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本文通过"春天诗会"教育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美文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其独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吸收国学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学生在学前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而且古诗文意思难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缺少一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方兴未艾,给广大小学生送去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肯定经典诵读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近乎千人一文、万人一腔的诵读,既无视学生个性,又与日常教学关联性不大,全由组织者抑或教者定夺,学生成了"配  相似文献   

8.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和实践学习的模式,才能让经典诵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增强吸引力,才能为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使之不流于形式。为此,本文提出经典诵读活动应以校园晚会为载体,以将经典诵读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为主渠道,以"经典诵读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名家讲座为补充,以学生社团为带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10.
董华英 《班主任》2012,(12):53-53
上学期,学校开展"经典赛读"活动,要求每个班学生读N本"经典书",背N篇"经典文",写N篇"经典诵读心得笔记"……转眼到了活动评比时间。在"诵读""背读"等评比结束后,我班以微弱劣势暂居第二。活动最后一项是"心得笔记",只要我班能得到最高分,总分就能稳拿第一。可是据"可靠消息",我班上交的笔记数量离"第一"还差5篇。于是,我找来班长小  相似文献   

11.
郭艳 《成才之路》2014,(22):96-96
正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大多数都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殊不知在这些经典中还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构思,这是语文教学资源中宝贵的范例。既然如此,能不能将单纯的诵读经典变为"读与写"呢?即将"读经典·学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为了落实"读"与"写",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巧诵读"读"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读与写"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四步。  相似文献   

12.
正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008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通顺街小学确定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开展诵读工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推进国学特色教育,提升办学品质,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特长相结合,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璀璨的中华古经典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年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学校以"精耕传统沃土,让校园诗飘词舞"的校本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了"诵古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主要做法是: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首先,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4.
《辽宁教育》2013,(7X):56-57
<正>为贯彻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有关精神,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根据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结合我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实际,我校在各年级中广泛开展了"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现将活动具体情况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5.
古文经典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经典诵读中如何提高学生诵读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诵经典、塑人格"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古文经典诵读是学校语文教学中严肃而又生动的重要一环,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感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度阐释,提出以经典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并从内容选择、开展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经典诵读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值得教育人用心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读经诵典,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将经典诵读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开展,能让学生"知""行"同进,是经典诵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克服"哑巴英语"的现象,让学生形成朗读英语的习惯,我们借鉴母语的教学经验,诵读经典,培养语感,提高"四会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五个确保"的制度,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已逐渐呈现出盎然的生机。一是确保学生的诵读时间。即"晨读、午诵、暮悟",每天早上,学生到校之后自主朗诵经典诗文;中午,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供学生欣赏;晚上,学生在家至少诵读10分钟。二是确保学生诵读的质量。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20.
正儿童启蒙阶段的诵读教育,是一种意义深远、合乎人性的素质教育,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做事和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积极参加学校经典诵读活动,以下是我在低年段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做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