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阶级意识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阶级概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阐述了阶级意识理论。这一理论是在马克思阶级概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在阶级划分的依据、工人阶级的定义以及传统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性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作者试图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的阐述与分析,希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视野中的阶级观有一个辩证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E·P·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通过对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的比较,表明它们的阶段意识理论存在逻辑传承关系,但由地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地位不同,考察阶级意识的视角不同, 因此在阶级意识的表成过程,历史渊源、层次以及阶级意识与经济基础,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形成的关系等又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这一比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5.
阶级意识分析是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站在时代和历史的结合点上,阐发和运用反"物化"的、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刻分析和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内在矛盾,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的重要作用。卢卡奇始终把阶级意识置于总体性与物化的视野之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认识当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至今仍然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谓“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再探讨。作者对探讨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阶级定义和“中间阶级”理论略作介绍,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平等观基本内涵的争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学界内部产生三种基本立场。G.A.科恩等学者认为,马克思平等观为分配平等观;艾伦·伍德等学者主张,马克思平等观是权利平等观;戴维·米勒等学者认为,马克思平等观是社会平等观。基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考察,马克思平等观应当属于某种广义社会平等观。这种平等观的科学内涵既包括分配平等(经济平等的主要方面),又包括权利平等(政治平等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包括人们之间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平等(狭义社会平等)。  相似文献   

8.
汤普森和霍布斯鲍姆通过研究英国普通工人经历的历史事实演绎出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分析他们重构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的原因 ,并通过比较其理论的异同表明它们的印证和补充关系。他们的阶级和阶级意识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此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工人社会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仍然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仍然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群体,仍然具有潜在的社会变革主体地位。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经历着新一轮的"无产阶级化":一是被纳入"中产阶级"范围的广大雇佣劳动者,在劳动方式上越来越"去技能化";二是被纳入"中产阶级"的广大白领雇员"蓝领化"趋势。当然,西方工人阶级的社会变革主体地位也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认同感、政治行动意识和能力、组织动员程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难以形成明确的阶级认同和阶级意识,难以形成强大的集体组织和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新中间阶级的表述"中产阶级"的概念经由马克思的详尽阐述之后,可谓家喻户晓。在马克思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看来,被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的"中产阶级",最终将会日益萎缩且融人这两大对立的主流阶级之中。但是,来自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却呈现出了与马克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社会发展轨迹。20世纪西方社会的阶级  相似文献   

11.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观点之一。当今的社会虽然不再充满阶级斗争,但阶级仍然存在,也必然存在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实现了转型和发展,斗争性的阶级意识已逐渐转变为合作性的阶层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由较多地注重革命话语转向注重建设话语。工人阶级是当代社会的建设大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阶层应力求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整体统一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How do critical pedagogies promot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class, social class identity, and social class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 How d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xperience class consciousness-raising in the intergroup dialogue classroom?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ass consciousness-raising in an intergroup dialogue on social class at a large, privat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nalyses of weekly student journals are offered to expand upon our knowledg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class experi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s, as well as illuminate positive impacts that intergroup dialogue pedagogy has on students’ class consciousness-raising in the intergroup dialogu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是语文实践活动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纠正目前语文教学领域普遍而严重存在着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有必要再次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语文质的规定性,进而明确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是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而"语文实践"和"语文训练"虽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班级管理与教育的方式却依旧唱着过去的歌谣,并没有与时俱进.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以“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班级管理模式能有效消除传统模式的弊端.就如何构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班级管理模式,从对班主任的个体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班规的建立与班级管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班主任肩负着引导并组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使命。在班主任的帮助下由学生民主制定“班规”,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地发展,有利于形成遵章守 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朝气蓬勃的良好班风。  相似文献   

16.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层单位 ,负责班上全面工作的老师叫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既辛苦又光荣。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弗兰克是刚毕业的年轻大哥哥,长得人高马大、威风凛凛,只是一紧张或生气时讲话就会口吃。喏,在新生入学分班考试中,他发现一个学生正在作弊……  相似文献   

18.
一、明确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没有说就谈不上听,没有听也就失去了说的意义,可以说,发出和获得正确信息是有效交际的重要保证。然而,正确的语音语调是有效交际的基础,而丰富的听说材料是语言训练的指南,同时,也是中国学生获得中西文化的差异敏感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学习型课堂是指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人本主义、知识共享、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团队学习、互动对话、共同探究为特征,旨在提高师生整体的学习力进而提升师生课堂生命质量的开放式、生成性的学习组织。认为建设学习型课堂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人们所期许的以陶冶人的生命为职分的、指向美好幸福生活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