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德治国"作为一项治国方略,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公民伦理是贯穿这些内涵的主线。这样一项治国方略在当代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继承。不过,从历史上看,要实现"治国"的目标,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仅仅依靠"德治"还不足够,还需要与"法治"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治国方略论进行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成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第三代领导集第一次把道德建设上升到治国方略高度,第一次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德治"内涵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晓玲  赵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2,15(3):10-11,15
落实"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应在理论上科学认识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德法并行,相辅相成,德治为基,法治为首.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基本思想"三纲"八目";修身与践行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德治与法治并重.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一样,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意义十分重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对一个国家治理n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