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以及中国农村性质问题展开了论争。这场大论战持续时间长,影响也很深远,而且参加论战的人员比较复杂,牵动着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史学界的“正统派”——科学史学派却对这场论战态度冷淡,几乎无人参与其中。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论战的起因和目的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科学史学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会参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争论;论战的议题不在科学史学派的研究范围内;论战的参与者并没有被主流学术圈接纳;科学史学派与论战各方在治史方法上有着巨大差异;论战的起源、发展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战的党团性使得科学史学派对它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中苏论战的十年间,作为这场论战的直接参与和实际领导的邓小平,直面苏共及其领导人,就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论战。本仅阐述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共同道路争论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真理论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2 0世纪前半期既是真理符合论、真理实用论和真理融贯论三大真理观在当代哲学基底上重新铸造和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又是三大真理观鼎足而立、激烈论战的时期。这场论战 ,既使三大真理论都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同时也使它们的固有缺陷充分暴露。这场论战昭示了这样一个逻辑 :试图以任何一种真理论解决意义和真理问题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中苏大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场论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乃至于世界政治格局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与其他各国学者一样,日本学者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日本学术界有关中苏论战爆发的原因、论战涉及的理论问题以及论战所带来的历史教训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深化中苏论战的认识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盐铁会议论战性质辨析丁毅华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的盐铁会议上,与会者分为两个阵营,唇枪舌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这场论战的性质?对此,尚有一系列问题有待深究,需要澄清。一关于论战双方的阶级分析参加盐铁会议,作为论战双...  相似文献   

7.
朱熹陈亮之间的论战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论战之一。他们二人在论战中主要讨论了“王霸义利”、“醇儒与成人”等问题,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尝试解释论战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二人在解决南宋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局势问题上,一个站在了儒家内圣立场,一个站在了儒家外王的立场,由此引发了这场论战。  相似文献   

8.
1928—1929年,联共(布)党内进行了一场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是由1928年初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引起的,很快发展成为以斯大林为一方,以布哈林为另一方的政治论战。这场论战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方法和道路,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模式和政治命运的重大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论战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在西方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展开了一场关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论争论的“大战”(war)。①这场论战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教育研究;而且从“参战”的人数以及乐于提供“战场”的事实来看,②“搞教育的人”在这场论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重要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的中苏论战共分四个阶段。这场论战既源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又植根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冲突。毛泽东在领导、部署和参与中苏论战过程中的思考与抉择, 对我们党处理不同国家、不同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 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虎妈,以一本<虎妈战歌(Battle:Hymn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国高调宣扬自己的"中国式"严教,迅速点燃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论战.这场论战很快燃烧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探索发展进程中,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是继五四之后又一场关涉对中西方文化不同认识和抉择的学术思想论战。笔者认为在学术层次上科学派虽然取得优势,但在哲学层面上科学与玄学的认识论相互对峙,不容相互代替;科玄论战的实质依然是中国学术思想界面对西学东渐问题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这场论战展现的是东西方不同人生信仰的操持及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哲学战线上正在展开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阶级调和论的斗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斗争。“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而一”否定矛盾的斗争,坚持反对唯物辩证法,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场论战中,杨献珍同志是“合二而一”论的代表。“合二而一”,并不是杨献珍同志的独创。它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过三次有名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这场斗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35年1月,十教授发表《中国本位的化建设宣言》,引起本位化派和西化派的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对中国实情的分析、对中西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化出路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在西化派内部围绕全盘西化问题也有激烈争论。与五四前后的东西化论战比较,30年代的这场化论战对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以及西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认识有了进步。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学术界正在进行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大论战。论战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实质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奋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场讨论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中国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关于翻译的争论异常激烈:有长达八年之久的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也有鲁迅与瞿秋白的书信争论等等.这些论战中,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展开的长达八年之久的关于文学与翻译的激烈论战,震撼了当时的文学界.这场争论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另外这场论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一开始就掺进了敏感的政治因素,使得双方的态度变得严厉甚至敌对起来.可见,这次八年争论已不是单纯的翻译讨论了,而是带有浓烈的政治思想斗争色彩.与之相比,鲁迅与瞿秋白的翻译争论可以说是只涉及了纯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苏大论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更加严重,使苏联党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倾向更加严重,中国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更加严重。尽管中苏双方都声称论战是为了捍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上,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场论战中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与此相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受到了最大的伤害,埋下了其在20世纪柬步入低谷的伏笔。  相似文献   

19.
学媒论争启示录——对“学习与媒体大辩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媒体大辩论"是整个世界教育技术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站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这场大论战的因由与背景进行了新解读,在对这场大论战之来龙去脉的追溯中刻画了其问的一波三折,探讨了其后隐藏的深层意涵及其在教育技术思想史上的地位,认为它在实质上是一场对媒体比较研究的大批判和总清算,而背后隐藏着的则是"媒体派"与"学习派"两大阵营在斗争中走向融合的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80 年代中期,我国民间文学界对神话的界说及当代有无神话存在和产生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由于论战双方的理由都不能足以令对方信服,经过几年的争论,这场大讨论以不了了之告终。本文对这场大讨论不了了之告终的主要原因及主要观点作了剖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