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继文 《成才之路》2011,(33):70-71
什么是"参与教学法"?怎样实施"参与教学法"?作者主要谈了自己的想法及做法。  相似文献   

2.
陆晓波 《考试周刊》2012,(59):146-147
"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作者对当前"90后"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思考:"90后"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及人文素质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谁会想到《石头记》的作者真的是李鼐?谁会想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间是真的会有联系?谁又会想到是"真"的没有想到?巧合的背后往往是事实的真相。  相似文献   

4.
张晓霞 《考试周刊》2011,(26):56-56
我们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什么是意境呢?"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5.
杜媛媛 《辅导员》2010,(13):102-102
崔峦先生早就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由此看来,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均需关注,只讲内容不讲形式,就会条理不清、杂乱无章;反之,则会空泛无物,缺乏生动。那么,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应当在文本的言语表现形式方面教给学生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赵迪  黄昆 《文学教育(上)》2014,(15):114-115
穿越即为穿越时空,但中国现阶段穿越小说多是穿越回古代,为何古代成为了穿越者最集中的"去处"?相较于未来,古代到底有哪些原因吸引着作者和读者?既有的历史为作者提供的写作上的便利,女性对传统审美元素的喜爱,对历史重构的快感,丰富的爱情元素都是穿越回"古代"的招牌。  相似文献   

7.
沈国存 《考试周刊》2010,(57):81-82
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作者认为: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的方法要科学,讨论的氛围要和谐,要培养学生"三会"。  相似文献   

8.
"象"是艺术形象吗?如果是,那么它就是构成一切艺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和因素,也是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但是,不同的艺术种类,其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象",书法艺术的"象",是抽象之"象"。它的"象",包括了一般现象之"象"、作者意象之"象"和艺术法象之"象"。所以,"象"不等于艺术形象,但它包含艺术形象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面对萨顿充满争议的人生,《乔治·萨顿的激情》一书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从人生?婚姻?事业这个新视角再现了其为科学史奋斗的历程。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超越了"功德碑"式的传统方法,开创了人物传记写作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漂泊者》的作者布莱恩?卡斯特罗及其主人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人公对"身份认同"从起初迷惑、执著,到最后顿悟、超越,不再沉迷于身份的认定。和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身份经历相似,作者对"身份"也持挑战和否定态度。可见,作者是想通过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对传统文化身份的挑战和不屑,确立了自己的后殖民主义身份观。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情,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试以两篇教材为例分析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丁秀丽 《考试周刊》2012,(47):79-79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作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要求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相似文献   

13.
王帅 《考试周刊》2011,(91):213-213
都说农民供养大学生负担沉重,到底有多重?这些大学生对家庭的回报又如何?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家庭得到的回报并不高,有的父母甚至在子女毕业四五年之后还在为"学债"奔命。尽管如此,更多的农村父母还是走上了负债供子女上学的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跳出"农门"。  相似文献   

14.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教《小站》湖北唐从彦一、抓小站的"小",概括小站的特点学生默读课文,思考:①小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印象的?划出有关词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问"、"几根"、"三五个"等数量词,明白小站的确根"小",无...  相似文献   

16.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作者图片)师:认识他吗?(生摇头)他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章,出版有《刘章诗选》《北山恋》等诗集,被称为"农民诗人"。(出示作者家乡风景图)作者回忆家乡,既没有描绘家乡秀美的山川,也没有描绘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溪,却写了——生:搭石。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吗?(出示)  相似文献   

17.
周永元 《考试周刊》2012,(83):70-70
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颖多样的数学作业呢?作者认为,必须在基本题与分层题相结合、常规题与"陷阱题"相结合、趣味题与开放题相结合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唐汇元 《考试周刊》2011,(14):74-75
数学是大多数文科生说不出的痛。文科生甚至比较讨厌学数学。怎样让文科生从"讨厌数学"到"喜爱数学"?这是教师们应该关注的课题。作者采取编口诀、计算能力专题训练、晚修小测强化记忆、培优辅导"一帮二"、辅差答疑面对面、试卷讲评师生合作等形式引导文科生爱上数学。  相似文献   

19.
王素燕 《考试周刊》2011,(71):66-67
高中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学的误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主动探索写作的奥秘?本文是作者结合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生活、心理、发展为本,进行的作文生本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徐笑琴 《考试周刊》2011,(44):58-59
课程改革的当下如何建构"和谐"的语文课堂?作者认为要让课堂和谐愉悦,必须把课堂开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融入其中,体验交流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