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気"字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気"字虽源于汉语的"气"字,但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気"及"気"字短语时却发现中日"気"字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本文主要从精神语义方面浅析日语"気"字的语义特征,希望对理解和翻译日文"気"字及相关短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気"字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关于"気"的日语词汇衬映出日本国民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意识形态等诸多性格文化特征,在日语表达里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日语"気"一词以及"気"的惯用语的分析,阐述了日本人纤细而敏感的心理活动。另外,从日本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日本人对"気"情有独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日语“人气”的词汇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中均使用"人气"表示某人、物、事受到欢迎。从词汇史的角度比较"人气"在汉语和日语中的演变,可以厘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古汉语的"人气"和古日语的"人気"作为一个名词具有相同的词义,然而,"人気"逐渐在构词、词性以及使用对象上发生变化,江户时期已开始表示某人、物、事受到欢迎。这一用法又为汉语所吸收,令"人气"具有了新意。  相似文献   

4.
庞婷婷 《考试周刊》2012,(18):79-80
暧昧表达方式是日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试从语音与词汇、文化这两个方面分析日语暧昧性的原因,希望能对日语学习和日本文化的理解有所帮助。从语音与词汇方面来看,由于日语中拍的构成简单,种类也很少,因此日语的同音词现象比较突出,再加上有很多多义词,经常会造成表达模糊。从文化方面来看,日本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被动文化"。其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自我主张的放弃。抑制自我,叙述观点、评价事物不张扬,总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日语中存在同一汉字有不同音读的现象,这给日语学习者在词汇习得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通过对单个汉字音读间的语义区别、不同音读与字频关联性的分析考察,探讨同一汉字不同音读间的语义关系。新发现14个日语常用汉字存在不同音读间语义区别明显的情况。语义丰富词汇多的汉字中容易出现不同音读,而语义单一词汇少的汉字中读音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6.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语词汇量不足与日语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不足是制约日语学习者词汇拓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语词汇学习中,要掌握语义分类策略、特殊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语境巩固策略以及循环重复策略等认知策略,并建立系统、完整的词汇学习的认知策略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地认知日语词汇,有效地掌握所学词汇.  相似文献   

7.
日语里的“気”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它是在中国产生,而后传到日本的。然而经过日本人千百年的运用和改造,现在日语中的“気”和汉语中的“气”的意义用法已相去甚远,以至中国人在看到由“気”构成的词组或复合词时,有时竟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它。从“気”这一单词的意义着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具体实例,寻找其不同的翻译方式,将有助于我们对日语中“気”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世界范围的所有语言可以归为几个亲属关系的语支,各个语支又分属几个语族,各个语族又属不同的语系,如汉语属汉藏语系。日语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与它有对应性的语言几乎没有,日语的源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语法上看日语是黏着语和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尽管如此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圈国家,自古以来在文字和词汇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同形词这一汉日词汇的焦点作为对象,以共性和个性为主线从语义语法、语体、词汇体系等方面对汉日同形词进行分析、对照研究和探讨,力争阐明同形词在汉日两种语言中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为今后解决同形词"负迁移"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朴通事谚解》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与敦煌变文和现代汉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助动词"要"的语义与敦煌变文的助动词"要"语义相比,多了表示"可能"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要"语义相比,还没有出现用于比较句、表示"估计"的用法;在语法上,《朴通事谚解》用来修饰"要"的副词既有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副词如"却、方、待"等,也有属于现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只、也、都、还"等,呈现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10.
侯永红 《考试周刊》2012,(16):188-189
"人气"一词解释很多,这里主要谈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受欢迎的程度和关注度。这个词首先来自于日语「人気」(ninki),台湾演艺界首先拿来用,后来是大陆演艺界。现在这个词早就不局限于娱乐界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晶 《文教资料》2011,(21):39-40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交流历史超过2000年,日语文字就是受汉语影响产生的。而近年来,日语却逐渐"反哺"汉语,汉语中出现诸多日语词汇。本文谈谈日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殷二永 《考试周刊》2010,(54):137-138
暧昧文化是日语语言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心伝心(以心传心)"的委婉、含蓄表达代替直接吐露心声。对日语暧昧语特征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认知,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日语。  相似文献   

14.
“気持ち”“気分”“機嫌”这三个词汇,是日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组近义词。由于它们意义相似.用法相近,所以为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它们造成很大的困难。本文作者在对该组词使用场景做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归纳出了一些对学习者如何正确使用它们的方法。这三个词一般可以译为汉语的“心情”、“情绪”、“心境”、“精神”等意思,有时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但它们的意义、用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気持ち”既可以表示生理方面上的(呕吐)这层意思,也可以用来表示五官直接的感觉,还可以表示比较具体的“意志”和“希望”。“気分”侧重表示由于生理、精神和心理等原因引起的情绪变化。还可以表示整体气氛。“機嫌”表示心情的安定性和宽容性,不用于表示病状。  相似文献   

15.
汤欣 《语文知识》2013,(1):123-125
日语拟声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汇,拟态词是描写状态的词汇。而在汉语中,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归属特殊词类,拟态词则属形容词和副词。拟声词、拟态词多是日语的一大特色。本文提取川端康成的《雪国》里的这两类词,从词形构成、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静态的分析展示其使用特点,以及与汉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不仅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大量词汇。从报纸中该类词汇的使用频率,可以体察出当代日本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词汇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从复合词——"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在日本报纸上的使用频率,分析当今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隋唐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前期研究中得到的日汉‘深浅’的扩展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对比各个扩展语义的词汇使用频率。在对比分析中发现日语的‘深浅’和汉语的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日语「深浅」在形容事物、认知产物、感官、负面情绪上的词汇使用率高,而汉语的"深浅"是在形容人的活动、积极情绪上的词汇使用率高。最后,本文将从日本的民俗文化和心理的因素来试分析导致语义中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中很多词和句子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要理解这些词或句子的使用情景和语义,就必须先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入手。日语中"はい"一词的频繁使用,与日本人喜爱肯定表达而尽量回避否定表达有关,而这一现象正反映了日本人的"不安感"与"和"意识。本文拟从"はい"一词的用法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及意识。  相似文献   

20.
柳玲 《考试周刊》2012,(49):82-8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日语是有着"杂种性"文化背景的一门语言,在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教授日本文字、发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导入相关日本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融入现实教学工作中,这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对日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真正实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文章认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日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在阐明文化导入的内涵、内容及原则的基础上,巧妙地导入日本文化,实现无障碍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