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巴金小说《憩园》交错展示了杨、姚两家的悲剧故事,揭示出家庭的溺爱和误导是导致青少年走向堕落乃至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文中也刻画了几个做人的典范和道德的楷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百出的今天,《憩园》则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创作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是他颇具风格的系列"教育小说"中的代表作品,所谓"教育小说",也就是以教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潘先生在难中》里的主人公就是教育界的一位小学校长,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成功地塑造了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并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读完小说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这篇小说在  相似文献   

4.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创意是青少年法制教育动漫宣传片的灵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创作的关键要素。首先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动漫宣传片的创作现状和趋势进行论述,其次介绍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动漫宣传片的创作内容和流程,最后以在宿州市青少年法制宣传创意Flash大赛中夺冠的原创《溺爱》作品为例,概述了使用Flash、Photoshop等软件及“伪三维”技术创作它的主要过程。动漫宣传片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广大的青少年群体,所以针对青少年而创作的法制宣传教育动漫宣传片,并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展播它,其教育意义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6.
吴昊 《考试周刊》2012,(53):27-29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最著名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诗歌、戏剧描绘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年的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成长历程的描写,展现其性格如何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本书不仅故事情节巧妙,而且融汇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的洞察,对今天的青少年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公开发表了。这篇重要谈话,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对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阐述,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谈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谈话》的发表,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护和殷切希望,必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名的作家、教育家。钱杏邨曾评价他的教育小说的成就在他的创作中是最好的。从一九一二年开始,叶圣陶连任十年小学教师,又曾在五所中学和二所大学任教。他从一开始就把执教与创作结合起来,将学家的生涯与教育家的生涯合而为一,这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是最典型的代表。长年的教员生涯使他对中国现代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对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观察得细致入微,对教员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希望欲求、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他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教育小说”,在他全部的小说创作中约占三分之一,而目.他的描写是那样全面、深刻、精细,这存现代学史上无人可与之匹敌。本拟就其教育小说的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作一些粗浅探讨,意在说明叶圣陶教育小说的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小说或曰成长小说是启蒙运动时期首先在欧洲的文学舞台上出现的.把它与当时教育界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乃至当时的重大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教育小说可以肯定地解释为新的教育理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娄丹枫 《考试周刊》2012,(31):160-160
作者读了几本教育旧刊《中华教育界》,对照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发现今天对教育的认识和改革,思想和方法,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思想开放争论自由的时期,老一代的教育家们就已经探讨过了,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在许多方面比今天还要深刻。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儒家积极倡导、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它能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完善国民的人格,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主题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要使小说立于不败之地,本于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主题挖掘。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创作的"安妮系列小说",自20世纪初出版以来吸引了国内外无数青少年读者甚至不少成年读者,弥久不衰。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对作品内涵的深刻呈现。"安妮系列小说"的主题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以及积极的延伸意义,它吸引打动着读者并引起共鸣,架起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使小说拥有了强大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立即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但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将其内涵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仅局限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其实现途径追求可操作性并将其模式化等。由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远,它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导向问题,有必要对其深刻内涵再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采用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架构形式,借用"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糅合魔幻与现实的创作笔法,以主人公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和猴的视角,观察和体味中国农村由土地改革、合作社、大跃进到"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特殊时期的历史变革。小说采用古典章回体形式,既很好地把民间故事有机串联起来,又让读者感受了莫言小说的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沉沦》与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创作的时代背景、选择主题的以及创作手法上都有着跨越时空的关联。王安忆继承了郁达夫在五四时期所开创的,人性解放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当代意义上的思考。另外,王安忆的小说里传承了郁达夫小说的表现畸形性心灵,以反映深邃的人性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文风,具有深刻内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班主任是唯一不是"官"的"主任",她与学生朝夕相处,以大爱与良知守望教育,与学校荣辱与共,以勤勉与敬业共谋发展。正所谓,知教育之冷暖者,班主任也!一、班主任:从历史走进现实的教育担当者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制度的建立是在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中学暂行规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碰撞和大融合时期,是现代小说的黄金期。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为我们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新的一页。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以现代视野审视历史、融贯古今,解构人物,艺术手法别具一格,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厚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思索,独成一体,成为20世纪现代历史小说创作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我国教育工作中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精辟的论述。其中特别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这一重要谈话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南 ,对新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 ,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少年…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笔耕逾半个多世纪,创作了大量的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教育小说,被钱杏邨称为是现代中国文坛上的教育小说作家。他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生活境况,塑造了一大批真实多元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物中,有面临经济困顿、理想泯灭、对社会无奈的教员,更有具有反抗精神,为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对我们当下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