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及恢复期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sEMG信号在运动诱发的疲劳恢复期内的规律,本研究以肱二头肌持续最大收缩至肌力下降到初始值的50%以及恢复期120秒内不同时刻获得的sEMG信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分析方法(FFT和RQA)计算出AEMG、MF和Determ%这些指标以及肌力(MVC)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等长收缩过程中,AEMG迅速增加然后呈线性递减,MF从收缩的一开始一直呈现出线性下降的变化模式,而Determ%除了第1个值显著大于第2个外,其余表现出线性递增的变化模式。在恢复期内,AEMG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MF随着和Determ%均表现出良好的恢复趋势。MF和Determ%为半时恢复期为12.9和5.2秒,显著低于MVC的19.2秒。在恢复期内没有出现在等长收缩过程中的第1段信号的Determ%大于第2段信号的情形。研究提示,sEMG信号可能更主要受CNS对肌肉控制策略的影响,Determ%的变化可能揭示包含肌肉功能状态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肌肉疲劳的表面肌电非线性信号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王健  方红光  杨红春 《体育科学》2005,25(5):39-43,64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强度等长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非线性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运动耐力的关系。10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本次实验。采用4 0 %、6 0 %和80 %MVC强度的等长运动试验诱发肱二头肌疲劳,同步采集该肌肉s EMG信号并进行非线性C(n)和% DET和线性MPF分析。研究发现1)肌肉疲劳过程中s EMG信号的MPF和C(n)呈单调递减型变化,而% DET呈单调递增型变化;2 )不同强度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MPF、C(n)和% DET变化率具有明显的运动强度依赖性并与肌肉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3)以% DET变化率反映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敏感度明显高于MPF和C(n)。  相似文献   

3.
叶伟  王健  刘加海 《体育科学》2004,24(9):19-23,66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最大和60%MVC强度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负荷及其恢复期表面肌电信号复杂度变化规律,探讨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可能原因和机制。结论:sEMG信号Lempel—Ziv复杂度反映了神经活动策略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静态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复杂度随运动负荷时间延长而减小,恢复期sEMG信号复杂度和MVC均随恢复时间的延长以相似的模式快速恢复,提示,sEMG信号复杂度可以用于肌肉功能状态恢复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非稳态sEMG信号的分析方法,探讨动态肌肉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12名男性被试进行40次180°/sec肘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记录肱二头肌sEMG信号,将主动收缩期和拮抗收缩期信号进行分离和重组处理,计算并观察未处理前原始信号、处理后主动收缩期及拮抗收缩期信号的线性指标AEMG、MPF和非线性指标C(n)、DET%变化。结果:处理后的sEMG信号基本符合稳态信号的特征;处理后主动收缩期sEMG信号指标MPF、C(n)和DET%与屈肘峰力矩之间的相关性较之处理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DET%与屈肘峰力矩相关的增加非常显著;主动收缩期和拮抗收缩期MPF、C(n)与DET%变化趋势一致,肱二头肌作为主动肌收缩时sEMG信号的C(n)较低,而作为拮抗肌收缩时C(n)则较高。结论:传统对静态sEMG信号进行连续分析的方法不适于动态sEMG信号。对动态sEMG信号进行适当的分离组合处理,可获得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主动肌和拮抗肌功能转变瞬间的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功能转变瞬间肌电平均功率频率的观察,探讨中枢控制因素在决定MPF变化中的独立性作用.方法: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在完成60%MVC强度的疲劳性等长屈肘运动负荷试验后,瞬间转变肌肉工作性质,完成60%MVC强度的疲劳性等长伸肘运动,分别记录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sEMG信号,观察两次疲劳试验以及瞬间转变过程中肌电MPF等sENG指标变化.结果:等长屈肘和等长伸肘快速转变的瞬间,主动肌和拮抗肌MPF等各项sEMG信号分析指标均发生了显著性改变,表现出明显的跃变现象;无论是转变之前,还是转变之后的等长疲劳试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的MPF、C(n)和%DEF均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而拮抗肌AEMG则维持相对恒定.结论:中枢运动控制是导致疲劳过程中MPF单调递减变化的独立性作用因素,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CNS将主动肌与拮抗肌作为一组控制肌群实施同步控制.  相似文献   

6.
单侧肢体运动对对侧肌肉肌电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单侧肢体动态运动诱发肌肉疲劳对对侧肌肉肌电信号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影响,验证MPF下降的中枢控制作用.方法:10名男性受试者一侧上肢(负荷臂)分别完成5kg持重动态运动负荷实验和无负重放松实验,记录另外一侧(观察臂)完成4kg持重等长运动实验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斜方肌的sEMG信号,考察负荷臂两种运动状态下观察臂肌肉肌电的MPF、平均肌电值、复杂度和有序性等变化的差异性.结果:5kg持重动态运动实验过程中观察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斜方肌的MPF均值均显著低于无负重放松实验状态;肱三头肌MPF的下降斜率显著增加.结论:负荷臂动态运动诱发一侧肌肉疲劳过程中可以造成对侧观察臂肌肉平均功率频率产生伴随性变化,表明sEMG信号活动具有确切的中枢控制成分.  相似文献   

7.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和分析应用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的有效性和敏感性,方法:选取健康无专业运动男、女大学生各10名,进行3个膝关节角度(90°、60°和30°)×3个运动负荷(40%MVC、60%MVC和80% MVC)共9次静力性等长疲劳实验,同步记录sEMG信号并进行线性和非线性信号处理.结果:sEMG信号分析指标表现出单调性变化,且采样序列线性拟合具有显著性.膝关节角度、运动负荷和性别对各指标的变化率有显著影响.结论:应用非线性分析指标评价肌肉疲劳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等速运动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动态等速运动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 s EMG信号时频分析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 ,确定能够较好地运用于动态肌肉功能评价的 s EMG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动态运动过程中时域分析指标 i EMG和 RMS的变化较小且与负荷持续时间无明显线性相关 ;频域分析指标 MPF和 MF变化较大 ,但是只有 MPF的变化与负荷持续时间呈明显线性相关 ;MPF时间序列曲线下降斜率与肌肉的总作功量之间明显相关 ,可作为评价肌肉动态负荷水平的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动态运动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线性分析指标MPF和非线性分析指标Lempel-Ziv复杂度和近似熵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能够较好地运用于脊竖肌功能评价的sEMG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运动过程中,腰部脊竖肌sEMG信号的MPF和Lempel-Ziv复杂度均呈明显的线性规律下降;70%的受试者的近似熵呈先升后降型变化;以MPF下降来预测腰部脊竖肌功能水平的外部效度优于Lempel-Ziv复杂度。研究结果提示,sEMG信号的上述变化可能是神经肌肉系统自组织调节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在监测由快速点击鼠标引起的指伸肌疲劳方面适用性最优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方法和评定指标;方法:以10名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90 s快速点击鼠标过程中指伸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及点击鼠标频率、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按等时间间隔将sEMG分为若干段并分别计算每段sEMG的RMS、MF、MPF、MDF、MNF和C(n)等指标.从所计算的sEMG指标与点击鼠标持续时间、点击鼠标频率、主观疲劳感觉评分的相关关系及在反映肌肉疲劳的敏感性、一致性、可重复性等方面入手,对各指标在监测快速点击鼠标致指伸肌疲劳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标准化后的MF、MPF、MDF和MNF与运动持续时间、主观疲劳感觉评分、点击鼠标频率显著相关.在反映疲劳的敏感性方面,MNF最高,MDF次之,之后是MPF、MF、C(n)和RMS.从反映疲劳的指标稳定性看,MNF最高,MPF次之,之后依次为MDF、MF、C(n)和RMS.从指标的可重复性比较结果看,C(n)的稳定性最高,其次分别为MNF、MF、MDF、MPF和RMS;结论:在快速点击鼠标过程中,指伸肌进行低负荷、高频率、小幅度的动态收缩运动,使得从指伸肌表面记录到的sEMG具有非线性和非稳态信号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别于肌肉在静态收缩或低频率动态收缩条件下获取sEMG的特征.基于小波包分析计算的MNF指标表现出良好的反映疲劳敏感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提示其在评定由快速点击鼠标引起的指伸肌疲劳方面是较好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国祥 《体育学刊》2004,11(1):45-48
采用等速运动方式 ,以表面肌电图和血乳酸为指标 ,在 10 %、3 0 %和 50 %MVC三种负荷条件下 ,对肘关节屈伸运动时的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前腕骨肌的表面肌电图和血乳酸浓度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肘关节屈伸运动时 ,伸展运动的力矩峰值下降幅度大于屈曲运动。 (2 )以 3 0 %和 50 %MVC负荷强度运动时 ,出现了表面肌电图的MF值逐步下降和血乳酸浓度逐渐增加的现象 ;工作肌群MF下降幅度 ,由大到小依次为肱三头肌 >肱二头肌 >前腕骨肌。 (3 )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前腕骨肌的表面肌电图的MF变化与血乳酸浓度变化相互比较 ,10 %、3 0 %和 50 %MVC三种运动形式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sEMG作为特异性良好的非损伤性检测手段 ,不但能够直观地反映肌肉的收缩活动 ,还与肌肉组织代谢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高速摄影、表面肌电图(sEMG)测量以及等速肌力测试等方法对12名体育专业男生进行研究,获取踝关节主要屈伸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等速肌力与sEMG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用sEMG来直接评价肌肉用力情况时需进行标准化的必要性及最佳标准化方式。结果表明:相同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力矩值与平均振幅(MA)的变化趋势呈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在0.6以上;不同收缩形式、不同收缩速度下,均方根振幅(RMS)、积分肌电(iEMG)值会随着收缩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跳深动作下肢肌肉sEMG标准化后的值与跳深腾起速度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准化后以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VIC)的标准化值与跳深腾起速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相干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静态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sEMG的相干性分析探索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共神经输入(common neural inputs)同步支配的变化特征。方法:以1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5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sEMG,为考查疲劳因素对相干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作用,对记录的sEMG按运动持续时间平均分为两段,分别对两段sEMG进行相干性分析处理。结果:在疲劳负荷实验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MF指标随运动持续时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单调递减变化趋势。从相干性分析结果看,在beta频段和gamma频段内,运动后半段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sEMG相干函数值要明显小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频段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50%MVC静态负荷屈肘运动致肌肉疲劳过程中,随着负荷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肱二头肌与拮抗肌肱三头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运动皮层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激活能力随疲劳发展的下降不同步性及为维持既定的收缩负荷,中枢神经系统对主动肌与拮抗肌运动单位的募集策略采取不同的调节方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muscular activation of the pectoralis major, anterior deltoid and triceps brachii during a free-weight barbell bench press performed at 0°, 30°, 45° and –15° bench angles. Fourteen healthy resistance trained males (age 21.4 ± 0.4 yea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e set of six repetitions for each bench press conditions at 65% one repetition maximum were performe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 was utilised to examine the muscular activation of the selected muscles during the eccentric and concentric phases. In addition, each phase was subdivided into 25% contraction durations, resulting in four separate time point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bench conditions. The sEMG of upper pectoralis displayed no difference during any of the bench conditions when examining the complete concentric contraction, however differences during 26–50% contraction duration were found for both the 30° [122.5 ± 10.1%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 and 45° (124 ± 9.1% MVIC) bench condition, resulting in greater sEMG compared to horizontal (98.2 ± 5.4% MVIC) and –15 (96.1 ± 5.5% MVIC). The sEMG of lower pectoralis was greater during –15° (100.4 ± 5.7% MVIC), 30° (86.6 ± 4.8% MVIC) and horizontal (100.1 ± 5.2% MVIC) bench conditions compared to the 45° (71.9 ± 4.5% MVIC) for the whole concentric contra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use of a horizontal bench to achieve muscular activation of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heads of the pectoralis. However, a bench incline angle of 30° or 45° resulted in greater muscular activation during certain time points, suggesting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how muscular activation is affected at various time points when selecting bench press exercises.  相似文献   

15.
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扬丹 《体育与科学》2000,21(5):27-28,35
本研究比较了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正MG信号时域和频域指标变化的特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1)频域指标在肌肉疲劳过程中均呈明显的直线递减型变化,而时域指标的变化则有较大的变异;(2)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不受受试者皮下脂肪厚度和肢体围度的影响,而时域指标则易受影响;(3)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负荷持续时间明显相关,而时域指标的相关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sEMG频域指标反映肌肉疲劳的效果优于时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