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视为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艾米莉和《鸡蛋》中的父亲成为美国文学中被成功刻画的怪人,两人在许多方面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简称《艾米莉》)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福克纳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技巧,使故事情节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本文从时间错置、人称代词指代模糊和多重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探讨了该小说的叙事特色。这些技巧的巧妙运用用使得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向我们展现了艾米莉小姐凄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徐高楠 《考试周刊》2011,(24):32-33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献给艾米莉的这朵玫瑰花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本文通过对作品的研读,分析了福克纳的南方主题,以及文中使用的叙事手法和富有质感的文字艺术。  相似文献   

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5.
朱春梅 《海外英语》2014,(18):234-23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书写了一个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的后代——艾米莉的悲惨一生。作为旧南方没落势力的代表,艾米莉身上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是旧秩序、旧道德标准的化身;同时,她又是南方传统规范的叛逆者。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其怪异、恐怖的情节描写了一个没落贵族女性的爱情悲剧,借此揭示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之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所经历的巨变。作者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利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格里尔逊的悲剧其实是父权制传统文化下与生活在这种旧意识形态下的人们施加给她的种种压力而导致的必然结果,艾米莉是受害者,是传统文化和社会、民族文化心理的牺牲品。威廉·福克纳通过描写艾米莉的不幸遭遇旨在揭露父权制和清教文化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都成功塑造了深入人心的女人公形象。该文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形象以及包括意识流,叙述视角,象征手法等在内的人物刻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这两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以及这两篇经典短篇小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安德森在短篇小说《鸡蛋》中成功的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一个畸人,《鸡蛋》也是被公认为他的最好的两篇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通过“鸡蛋”作为象征物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这一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大师,威廉·福克纳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匠心的故事叙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他创造了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角度的结合和转换解读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女性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及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以爱米丽的恋情为主线,将其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情感压抑期、恋爱期及孤独期,每一阶段都充斥着独特浓郁的悲剧色彩。作为南方旧传统的被规约者,爱米丽对荷墨·伯隆的悲剧爱情撼动的是“南方历史和阶级的整个根基”,且悲剧实属难免。无论是福克纳本人出于同情和敬重,还是杰弗生镇民对传统逝去的痛惜及缅怀,都给爱米丽献上了娇艳夺目的玫瑰花。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郎特和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英美文学史上曾引起世界轰动的"奇"作家.通过比较她们的生活方式、性格、文学创作等方面,发现她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经历不同寻常、个性奇特、爱情观独特执着,而且她们在各自的荒原所创造的作品都非常奇异、带给了世界奇妙的震撼,因此她们堪称"开在荒原上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是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也是一个美国南方没落贵族抱残守缺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也是以爱米丽小姐为代表的整个南方旧社会的轰然倒塌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女主人公爱米莉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悲剧形象。父亲的专制,杰弗逊小镇的保守,矛盾,以及时代的错位造就了爱米莉的畸变以及死亡。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通过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南方社会新旧观念的冲突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从不同的视角就主人公艾米莉小姐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指出艾米莉是一个多维度的矛盾复合体,充满着矛盾和困惑,既是南方传统的维护者和受害者,又是南方传统的反叛者;既是现实的逃避者,又是幸福的追求者;通过对艾米莉人物形象的多视角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了解美国南方文学。  相似文献   

18.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秀拉》和《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两部文学作品中的"玫瑰"秀拉和艾米莉的对比,展现出女性敢于挑战周遭的约束和世俗寻求自我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两位主人公与当地的社区相互依存的状况:一方面她们坚持自我,勇于反抗世俗和传统,另一方面,她们又为社区所束缚和容忍。她们追求自我的精神引领新一代女性不断斗争。  相似文献   

20.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描述了在没落的以男权为绝对中心的美国南方社会,女主人公爱米丽努力想摆脱传统世俗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同时又摆脱不了传统女性的影子与世俗的偏见,终究坠入悲剧深渊的过程.文章通过爱米丽这一典型人物分析,揭示了"女性"这一角色在美国当时南方社会背景下对于世俗的反抗以及保持自身尊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鞭笞了没落的世俗观念,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