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均源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精华的梳理、荡涤和发扬,源于真正文化基因的探求、开掘和发展。以我国民族文化的实情为依托,从民族文化内涵着手,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和民族特色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以及整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才能提炼并传播符合时代潮流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不同,理论自信的内核是意识形态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这既源于文化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中,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上,还源于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文化自信决非文化决定论,也不意味着走向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和坚守意识。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超越本民族范围的文化贡献和文化成就,能否创造出对其他民族乃至对全世界人民产生深刻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优秀文化成果,既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是继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自信对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度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当前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从信念坚守、融合发展、创新传承和实际践行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5.
艾丽丝·沃克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家。在创作中,她认识到惟有汲取根源于非洲的优秀价值观念、生活模式和风俗习惯,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她的非洲文化情结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地体现出作者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开创性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从而凝练地构建起"四个自信"的伟大思想体系。其中,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一、文化自信所谓何物1.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谓文化自信,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禀赋及其价值,并对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最根本的基础是本民族中的所有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发自内心的赞扬,拥有高度自信,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文化自信之根、文化自信之魂、文化自信之本三方面介绍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并探讨研究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功能和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以此不断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探讨,认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民族文化自信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自信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度等,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建构自己软实力的基础,而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上存在着文化冷漠、文化自卑等现象,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导致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发展本土文化的进程中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淡化文理分科的明确界限;杜绝教育市场化,减轻市场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人的根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高校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繁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建构,对提高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增添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保护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传统体育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传统体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教育担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历史使命。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战略性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部分,事关民族文化的入侵和反入侵,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本文分析了民族教育中战略性教学资源WEB共享系统构建的必要性,给出了系统构建的总体目标,对系统构建中的技术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以上工作可为保护我国民族教育、促进我国民族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抢占网络时代民族教育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在5 000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思想精华,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给人们提供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植根于有5 000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思想精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因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文化传承更加关注和重视,文化自信成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就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歌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可以对人民精神进行有效的鼓舞,对于文化艺术教育者来说,坚持文化自信必须与民歌传承进行有效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作为培养现代一线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学生文化自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研究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现状和培育意义,构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涵养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实现农业类高职院校和学生双促进、共提升,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燕赵地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燕赵音乐自远古就有迹可循,其音乐文化历史久远,极具特色。基于民族音乐视野对不同时期燕赵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考略,重在使人们了解燕赵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欲理解陈寅恪的历史文化思想以及其人格中的士大夫精神遗传,必须从他的家族历史、父祖遗传入手。陈氏终生以其精到深入的史学研究,致力于护持弘扬中国文化,尤其盛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此乃融汇中西文化精粹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铸更新,是传统文化在他手里创造性转化的体现。陈氏是一位终生恋慕、崇敬中国文化,被其所化并具有真正文化人格的杰出史家。至于他身上的士大夫精神遗传,只能视为他身受传统文化中正大人格之薰习所致,不但不应以守旧落后视之,而且有待今日学人群起仿效,追慕弘扬。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节庆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节庆化之中,自来就蕴涵了厚重真切的传统化和民族精神内涵。和谐对称、淑世精神、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其中鲜明较、引人注目的成份。历史地看,由传统节庆所负载和传布的这种化精神,自始至终地成为渲染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