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埃德加·艾伦·坡的作品不只包括小说、文学评论,也包括诗歌创作。一般认为,坡的诗歌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理想,传递了超凡之美,也阐释了人类的局限性。然而坡的诗歌除了表达他的传统美学观点外.创作原理与古典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从古典悲剧美学角度对坡的诗歌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坡的诗歌在正反两方面的双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静远 《海外英语》2011,(15):207-208
爱伦·坡历来被认为是反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事实上,坡是认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在他生前写的最后的书《我发现了》里,坡谈到了直觉和个体神性的问题,在他看来,与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相比,直觉发现真理更为有效的方法。而且,坡也爱默生一样,认为人是上帝的一部分,所以人也有了无限的潜能和神性。  相似文献   

3.
李映埕 《文教资料》2008,(36):31-32
爱伦·坡在<催眠启示录>中孕育了他的宇宙观和人生现,阐述了他对宇宙与上帝、物质和精神、生与死的看法.本文尝试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坡在宏观的背景下思考宇宙和人生的超凡脱俗之美.  相似文献   

4.
葛斌 《考试周刊》2010,(13):24-25
在美国文学史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专门写一些怪诞的东西,例如死亡、邪恶、活埋、刺杀、暴力和其他诸如此的东西。他是许多方面的开创人:第一个心理分析批评家、侦探小说家和第一个真正的美国期刊文学的现代编辑家。他就是美国文学中最神秘的作家之一——埃德加·艾伦·坡。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坡在诗歌和小说创作方面的写作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作品的怪诞性.最后总结了坡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和一些有影响的文学人士对坡的批评和赞誉.并且表达了对埃德加·艾伦·坡的真诚的敬意和对他的怪诞性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评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第一个对短篇小说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是他的努力使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坡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桶白葡萄酒>不论从词汇、句法还是叙述角度等方面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与安排,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即恐怖与复仇.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到结束都笼罩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这说明坡是一个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的诗歌蕴含着对书写与死亡之关联的文化沉思,他将死亡的场景予以寓言化。这种哲学视界的解读呈现了隐含在爱伦·坡的诗歌中的一个深刻悖论,他一手呈现了令人恶心的死亡景观,另一手又指引着追寻虚灵真实的希望。他对生命的形而上思考,就升华在这个悖论所标示的两个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独具特色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坡在文学界的声誉一直不好,因为他的创作手法和文学理论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格格不入。其美学思想也与当时的文学环境迥然不同。分析爱伦·坡的文学评论,我们不难发现,坡对于诗歌的观点与唯美主义的思想非常相似。尽管唯美主义思潮出现的时间比坡所处的时代大约晚了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爱伦·坡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自他使用的分析方法。真正显示才能的是爱伦·坡对于人物心理的剖示。在坡的犯罪、复仇等恐怖小说中 ,坡深入到人的变态心理和下意识的领域里 ,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丧失正常理智和意识的畸形人的画廊。象征手法是短篇小说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坡在其短篇小说中大量地、娴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他没有停留在其表面意义上 ,而是赋予其更复杂、更深、更多样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于爱伦·坡的文学创作与南方意识以及奴隶制的关系鲜有论及。实际上,爱伦·坡承应南方主流意识形态,与南方拥奴文学的基本思想保持一致。他赞许对奴隶制的美化,拥护并赞美所谓"和谐主奴关系"。其作品通过对奴隶制的隐喻性处理探讨了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警告奴隶反抗和秩序失衡的可怕后果,表达了对废奴主义和奴隶革命的恐惧和担忧。爱伦·坡的作品具有南方文人的地域性本色,体现了他的南方意识,也反映了他对奴隶制等政治问题的思考,在南方地方意识渐趋形成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参与并丰富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死亡"主题选择了坡,因为坡的短暂的一生历经了诸多亲人的早逝。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坡的痛苦经历造就了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1.
读者在关注爱伦·坡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审美观时,在探究他选择“死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的意义和内容时,不禁要问他是如何理解和传达他的“死亡”主题的。本文试图以《厄舍古屋的坍塌》为例,通过分析爱伦·坡的创作原则和审美取向,分析其“效果说”理论。并从气氛营造、场景设计和语言构筑等方面来探讨爱伦·坡作品死亡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看他是如何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成功地表现死亡主题的。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的笔触,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创作中留下了幽灵般的痕迹。迷恋于以语言重构逝去之爱的爱伦.坡的文本策略,在这个俄国魔术师创作生涯中不断戏仿性地得以重现。尽管当纳博科夫有意或反讽地继续在"后浪漫主义"时代培植坡的诗学原则时,这些戏仿好像使他在与屈从爱伦.坡的"影响"中拉开了距离。但事实上爱伦.坡与纳博科夫之间的关联,相对于纳博科夫的创作所呈现的对爱伦.坡的游戏性指涉而言,有着更大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生不逢时,但是在当代批评语境下,却受到了多种理论话语的青睐。造成坡小说文本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坡小说的叙事修辞。“言此意彼”的叙事方式在坡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两种修辞变体:寓意与反讽。前者关注表层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而后者关注的却是叙事者的表述态度。反讽修辞又使爱伦·坡的小说叙事增加了幽默和喜剧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爱伦.坡在小说《以比曼尼》中将安提阿城民与"我们"宾主位列,对比基督教与崇拜金牛犊的异教,利用"四兽合一"意象将以比反尼妖魔化,从而表现出坡以"我"为中心,排斥"他者"的权力政治倾向。通过以比曼尼哗变前后的行径勾画出狂想色彩浓郁的狂欢图景,实质上表达了坡对社会政治形势的变相思考,巧妙实现了对现实政治颇具狂想性质的解构,此小说全面地揭示了坡的政治保守倾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的不满,埃德加·爱伦·坡在他的艺术领域中重造了一个充满魔力和神性的大自然,以此解救人类疲惫的灵魂。在爱伦·坡诗意的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考,这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对话关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了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时的女友安娜贝尔不幸夭折导致他成年后只迷恋9~14岁的性感少女。与洛丽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内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基于此,通过比较《洛丽塔》和艾伦·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不难发现《洛丽塔》和坡的作品的联系,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及结局都类似,作者借鉴了坡作品中的隐喻和典故,证明坡对纳博科夫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开创了“心理哥特”小说的先河。同时,在创作理论上他提出了“效果统一论”,并将该原则付诸于他的文学创作实践。文章将该理论应用在对其名篇《丽姬娅》中哥特艺术的研究上,从人物刻画、背景和情节等方面分析与论证坡是如何成功地制造哥特式的悬疑与恐怖。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向来主张诗歌唯美,追求一种超脱凡尘的神圣美。这种美在他的诗歌里主要体现为没有情欲的描写与追求梦幻般的女性。本文旨在利用拉康关于欲望观的相关观点来分析坡诗歌中的这两个特点,寻求坡诗歌超凡美的背后的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学巨匠,在恐怖小说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艾德加·爱伦·坡试验了他自己对人的本质独树一帜的想法,揭露了人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在自我中的人格分裂,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人格分裂以及在与社会交往中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他一生命运多舛,英年早逝。生前不为美国文学界承认,无论其私生活、还是其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死后却在欧洲获得殊荣。他的文学创作涉猎广泛,在诗歌、小说、文学评论领域都颇有建树,更是开创了恐怖小说题材的先河。他的恐怖小说情节离奇、结局荒诞。爱伦.坡的小说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心里,揭示其小说背后隐藏的弑父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